足球资讯

二手车乌龙事件!折射出国内新能源车,当下行业怎样的微妙境遇?

一则"新车半年内禁转二手"的政策传闻让整个汽车圈炸锅,24小时后却被官方紧急澄清为"表述不准确"。

这场闹剧般的舆论风波,恰似一面镜子,照出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在2025年面临的微妙处境,政策暖风转向规范监管,燃油车市场意外回暖,行业信任危机蔓延,残酷洗牌悄然开启。

202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罕见地将矛头对准新能源车行业,要求"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紧随其后,工信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行业座谈会,部署整治价格战、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严打虚假宣传等乱象。

短短三天内,国家层面连发三道"紧箍咒",释放的信号再清晰不过:新能源车行业已从"政策宠儿"变成"反内卷示范对象"。

工信部悄然调整了燃油车淘汰论调,转而强调"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协同发展"。 背后是冰冷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销量达542.6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9.5%,与新能源车几乎平分秋色。

舆论聚焦于新能源车的"淘汰赛"时,燃油车正悄然上演逆袭。 2025年6月,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9.7%,终结了连续数月的下滑趋势。

混动车型成为最大黑马。 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占据新能源车销量的40%,其"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实用特性,精准击中了北方寒冷地区用户的续航焦虑。

燃油车产业链更牵动着经济神经:全国超40万家汽修店中80%主营燃油车维修,石油炼化产业占GDP的5%。 贸然淘汰燃油车,可能引发千亿级转型成本和地方财政危机。

中消协2025年一季度报告揭开了行业疮疤:新能源车投诉量激增,超六成纠纷集中在"定金不退"、"车型迭代损害权益"、"补贴承诺落空"三大痛点。

某车企被曝在购车合同中规定:"消费者解约需付车价20%违约金",企业违约仅需退定金。 更有多家品牌通过OTA升级暗中限制老款车型电池性能,车主维权时却被告知这是"技术升级"。

小米汽车近期深陷舆论漩涡:车主发现车机新后动力被锁,需到指定赛道刷圈速才能解锁。 尽管企业紧急叫停该设定,已引发退订潮。

全球咨询机构艾睿铂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现有的129个新能源品牌中仅15家能存活,淘汰率高达88%。 残酷数据背后是行业恶性循环:2025年汽车行业利润率跌破3.9%,远低于下游工业5.6%的平均水平。

为抢占市场,车企陷入自杀式价格战:2024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达9.2%。 比亚迪、长安等品牌部分车型降价超4万元,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甚至缩减安全配置。

国家反内卷重拳下,行业洗牌骤然加速。 三部门座谈会明确要求"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剑指虚假营销和法务控评等行为,被业内视为清退弱势玩家的前奏。

政策转向的深层原因,是新能源车出海不及预期。 尽管2024年出口量达120.3万辆,欧盟加征关税导致纯电车型出口受阻,部分车企被迫转战插混市场。

技术短板同样凸显:美国联合日本、荷兰封锁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出口,欧盟《电池法规》要求2027年起披露电池碳足迹。 这些壁垒让靠性价比取胜的中国车企举步维艰。

与此形成讽刺对比的是:奇瑞燃油车出口占比达60%,印证了传统技术仍是出海利器。

这场始于"乌龙政策"的行业震荡,揭开了新能源车狂飙突进十年后的真实境遇:政策红利消退、信任危机蔓延、技术短板凸显。 国家反内卷的枪声响起,车企们突然发现,真正的生存之战才刚刚开始。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