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1964年周恩来听到一首歌,对曲调提出修改建议,几年后风靡了全国

1964年6月份,周总理跑到黑龙江哈尔滨去了,他是陪着来咱们国家访问的朝鲜大领导崔庸健一块儿去瞅瞅的。在那个欢迎晚会上,有个本地的歌手,名字叫王双印,他唱了一首自己刚写的新歌,歌名叫《革命路上毛泽东思想是明灯》。

王双印是个歌唱演员,能在这个大场合,特别是当着周总理的面唱歌,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还带着点紧张。不过还好,他顶住了各种压力,最终把歌唱得挺好,圆满完成了任务。

晚会落幕没多久,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演员就意外收到了消息,让他赶紧去贵宾室一趟,说有位大领导想要跟他见个面。

王双印心里七上八下的,到了那个地儿一看,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周总理,惊得他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聊着聊着,周恩来不光大力夸奖了他唱的那首歌,还亲自提出了一些改曲调的点子。

王双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周总理这位国家的大领导,居然还精通音乐创作这一门道。他把总理的指导牢牢记在心里,并且按照要求把歌儿给改了改。

他压根儿没想过,过了那么几年,自己写的这首歌会火遍全国,从南到北,好几亿人都爱唱。到了那时候,这首歌还换了个新名字……

【应运而生的革命歌曲】

六十年代初那会儿,全中国都刮起了一阵研读毛主席书籍的风。男女老少,不管干啥工作的,也不论来自哪儿,大家都拿起书来,一头扎进领袖的书里头。

1964年那会儿,王双印在哈尔滨歌剧院唱歌剧呢,看到大家都在热衷学毛著,他心里头那股子创作的火苗就噌噌往上冒,特别想自己动手写点东西。

没多久,他就跟一起在哈尔滨歌剧院干活的李郁文搭档,搞出了一首新歌,歌名定为《干革命就得靠毛泽东思想》。

王双印这时已经32岁了,老家在黑龙江呼兰河边。他小时候啊,舅舅在小县城里头经营着一家茶馆,为了多拉些客人,舅舅老请当地的艺人来茶馆里,给大家伙儿献艺。

东北那旮旯的民俗风气挺兴盛,文艺玩法多种多样。那些土生土长的艺人,有说书的、唱大鼓的、拨单弦的,还有演二人转的、弄皮影戏的,花样多得是,把茶馆里的看客们乐得前仰后合,别提多带劲了。

那时候,小王双印还只是个孩子,老爱躲在柜台后头,瞪大眼睛看各种表演,看得那叫一个入迷。他可不只是看,还老爱跟着那些艺人屁股后面,学这学那的,啥艺术门类都想尝试。说真的,那些民间艺人,就是他踏进文艺圈子的领路人。

时间一天天地溜走。到了1947年,15岁的王双印成功考进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军需学校大门。因为他打小就喜欢表演,再加上嗓子特别响亮,所以就被安排到了业余的表演队伍里。

之后,王双印在鲁艺文工团、黑龙江省的歌舞团,还有哈尔滨歌剧院都当过独唱。而且,他还自己琢磨会了作曲这事儿。

1964年那会儿,大家伙儿都热衷于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李郁文写的词、王双印谱的曲,那首《干革命得靠毛泽东思想》的歌儿就这么出来了。

周恩来得知情况后,他自个儿动手给出了调整的建议。

《革命的动力源自毛泽东思想》这本书出来后,就在那一年,“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王双印首次演唱了这首新歌。

这首歌曲调子欢快,容易记住,唱的是赞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王双印一唱完,立马就火了,观众们反应特别强烈。

王双印一看自己唱的歌大受欢迎,心里头别提多美了。但这时候的他压根儿没想到,没过多久,命运就给他准备了个更大的好消息,人生也迎来了大转折。

1964年6月份,周总理陪着朝鲜的崔庸健委员长一块儿去了哈尔滨访问。因为那首《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歌之前挺受欢迎的,所以当地就安排王双印在欢迎晚会上唱这首歌。

周恩来在台下听到那首革命歌曲,歌词直截了当,旋律振奋人心,一下子就把他给抓住了。他全神贯注地听着,手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敲打起来,嘴里也轻声跟着唱和。

晚会落幕之后,周恩来特地走到王双印这位表演者面前,跟他来了次面对面的温馨交流。

周总理由衷地夸奖说:“这首歌真是不错,旋律挺欢快,歌词也描绘得活灵活现。要是能把‘毛主席思想'换成‘毛泽东思想',那就更贴切了。毕竟,中国革命的成功,靠的是咱们集体领导的共同智慧嘛!”

周总理轻轻拍了拍王双印的肩头,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然后,总理给出了一个相当内行的点子:在那些歌曲里头,某些音符换成切分音会不会效果更佳?

切分节奏就是旋律在流动时,根据音乐的需要,音符的重音和轻音之间产生的变动。周总理居然能这么自然地讲出这个音乐术语,王双印真是大吃一惊。

按照周恩来的提议,王双印之后对《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这首歌的词曲部分做了调整和改进。

之后,央视前身北京电视台文艺部的二把手王敬之,给王双印支了个招:说不如把歌名改成《大海航行得靠舵手》。

跟原来的歌名比起来,新的歌名不仅简短了不少,而且没了那种说教的调调。它用了大海和舵手这两个比喻,很直观地就把社会主义事业和毛主席之间的联系给展现出来了。

王双印对这建议挺乐意采纳的。就这样,这首歌最终敲定了下来,变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样子。

【风靡全国 掀起热潮】

1965年开头那会儿,全国最有分量的《红旗》杂志,登了篇挺重要的评论文章,题目叫做《咱们得多唱那十首革命歌》。

这篇评论说:“革命群众唱的歌,是阶级斗争里的一大帮手。……眼下,咱们国家的人民正满怀激情地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大家伙儿唱着革命的歌,赞美党的指引,赞美毛泽东思想的灿烂,赞美社会主义制度,赞美工农兵的新生活和他们的斗争精神,赞美全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赞美全世界革命人民的紧密团结。”

这十首革命歌曲里头,有《社会主义真赞》、《咱们迈步大道上》、《工人阶级铁打的骨》、《学雷锋,做标兵》、《共产主义小接班人》、《全球人民手拉手》等等。要说排在最前头的,那就是《航行大海得靠舵》。

社论一出,没多久就在全国火了起来,大家纷纷唱起了革命歌曲。那些曲子,有的到现在都还能随口哼上几句,特别耳熟。

结果如下:《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靠着它好记的曲调,还有朴实的歌词,一下子就在全国火了起来。好多中国人都用响亮有力的声音,唱着这首很有意义的革命歌。

1969年10月1号,这天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满20岁的生日。那天,好多全国各地的劳模代表,都跑到北京中南海去,见见党和国家的头头脑脑们。

王双印,也是他们那个团队里的一份子。

这几年,《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越来越火,王双印也跟着出了名。这回能被选上去中南海做代表,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周总理一瞧见王双印,立马就认了出来。他拉着王双印的手,很自然地跟他说:“你得把你的歌声,带到珍宝岛前线那儿去……”

不久前,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的珍宝岛上发生了战斗。打了好几仗之后,最终中国实质性地控制了这座岛。

那时候,珍宝岛就变成了中苏对立的头阵。周恩来出的这个主意,就是想让王双印用那首充满活力的歌,给前线的战士们加加油,提振士气。

没多久,王双印就按照周总理的安排,加入了前线的慰问队伍。他走遍了珍宝岛上的每个岗哨、每个战斗位置,给那里的战士们唱歌鼓劲,这一去就是两个来月。

而且,在那段时间,《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成了全国各地各种聚会上的必点曲目。不管是家里人的小聚,还是社会上的大型集会,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能听到这首歌的歌声和曲调。

现在的王双印,日子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他以前是在哈尔滨歌剧院唱独角的,后来一下子成了全国人大代表,还当上了中共黑龙江省委的委员。这还没完,他又挑起了省革命样板戏剧团的大梁,紧接着就被提升为省文化局的二把手。

王双印地位提高后,就从松花江旁边那间挤得不行的小房子搬走了,在南岗区大直街找了个高级干部住的楼房。

《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不光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还漂洋过海传到了国外,成了一次文化的大展示。在那个时候,第三世界国家里,它的英文版特别受欢迎,传唱度很广。

【王双印为西哈努克记谱作曲】

1972年5月8号,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在访问完朝鲜后,转头到了中国的丹东,接着在东北逛了整整20天。

5月23号那天,西哈努克到了哈尔滨,跟咱们中方陪同的人说了一事儿:他这次来中国东北访问,专门给毛主席和中国写了首新歌,歌名叫《人民中国万岁!毛泽东万岁!》。

西哈努克真是个全能型人才,对音乐创作特别在行。很早之前,他就创作了一首歌,歌名叫《怀念中国》,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

说到《万岁人民中国!万岁毛泽东!》这首歌,西哈努克亲王说目前还只是在脑子里有个大概的想法,正式的曲谱还没弄出来。所以,他特别想找个中国的作曲家,一起帮忙把这首歌创作完成。

说来也巧,那位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的作曲家王双印,那时候正好住在哈尔滨。而且,他那时候还当上了黑龙江省文化局的副局长呢。

结果,给西哈努克亲王写谱编曲的活儿,就摊到了王双印的身上。按照接待部门的规定,王双印得在限定时间里,一直跟着西哈努克,听他一边弹钢琴一边哼唱曲调,一边用心记下,然后再按照亲王的意思,正式编写出曲谱来。

之后呢,王双印得赶紧把省里的文艺工作者聚起来,加班加点地排练那首歌。等到5月28号的文艺晚会,他们就要首次登台亮相了。

尽管时间紧迫,任务也相当繁重,但王双印一接到通知,心里就激动了起来。这机会真是太难得了!他暗自思量。

5月28号那天,哈尔滨的“红太阳展览馆”里,给西哈努克亲王准备的文艺晚会准时开场了。晚会上的重头戏,就是西哈努克亲王新写的那首歌,歌名挺响亮的,叫《人民中国万岁!毛泽东万岁!》。

唱这首新歌的人,就是帮西哈努克写谱编曲的王双印本人。

唱完那首他们俩一起努力创作的歌后,台下面掌声一直响个不停。这时候,王双印直接就走到了贵宾座那边,把花送给了西哈努克。

亲王紧紧搂着王双印,向他这位中国作曲家的付出表示真挚谢意,说他对歌曲的贡献真的很大。而且,西哈努克对整场演出也是特别满意。

第二天,哈尔滨火车站挤满了上万人,大家都是来给要去北京的西哈努克亲王送行的。亲王上了专列,从车窗里探出头,跟大家挥手打招呼。就在这时,他一下子瞧见了王双印也在人群里。

西哈努克亲王脸上绽放出了笑意,他朝那位作曲家轻轻摆了摆手。王双印呢,因为得守着外事规矩,尽管瞧见了亲王的动作,也不敢有啥大动静,只能乖乖地站在原地,对着亲王回了个微笑。

【“情有独钟的音乐,却始终为我所爱”】

后来,王双印进入了自己的潜伏期。到了1987年,他工作调动去了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干起了音乐编辑的活儿。接着,王双印又转到了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当上了副研究员。

王双印曾感慨地说:“虽然盛衰起伏不由自己掌控,但我一直深爱着音乐,这份情感从没变过。能继续在音乐这条路上走,真的是我的福气。”

在这段时间里,王双印动手做了四部电影和电视专题片的配乐,同时,他还深入钻研了音乐理论以及咱们民间的各种曲艺形式。

1989年那会儿,王双印退休了,不再去单位上班。后来,他把自己写的50多首歌收集起来,好好整理了一番,然后出了本《王双印歌曲集》。

1994年2月28号那天,哈尔滨歌剧院、黑龙江音乐家协会等八个组织联手,给王双印从艺45年搞了个大型音乐作品演唱会。

62岁的王双印,又一次站上了那个既熟悉又感觉有点不一样的舞台,唱起了自己的好多首歌。当他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时,观众们都激动坏了,现场气氛立马就热了起来。

这时候,老人心里头五味杂陈,眼里泛起了泪光……

1996年春天快过完的时候,王双印的一个老朋友跑到哈尔滨去看他。那时候的王双印,身子骨还挺结实。不过他老伴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脑梗塞,半边身子动不了,说话也含糊不清。

现在的王双印,不光老给老伴做身体拉伸,还常常跟她聊天,好让老伴的语言表达更流畅。

和王双印聊天时,他跟这位朋友说,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不管碰到多少难关,碰到美好的事儿就得高声唱出来,壮志一直不灭,心里头始终装着祖国。”

这位老朋友回去没多久,就从旁人那儿听说,王双印也摊上了和他老伴一样的毛病。他赶紧给王双印家打电话,但不管他怎么问,那边就只有“啊啊……哦哦……”这类含糊不清的回应……

1998年4月份,这位老伙计又一次踏上了哈尔滨的土地,直奔王双印的家。王双印瞧见老朋友来了,心里头想挣扎着起身,但身子就是不听使唤,嘴巴张了张想说点什么,却啥也说不出来。最后,他只能伸手指了指床旁边,意思是让对方坐那儿。

老朋友瞧见这场景,心里头挺不是滋味。他拍了拍王双印的肩膀,劝慰说:“人这一辈子,总有自个儿走路的时候,你可不能怂啊!”王双印一听,使劲儿地点了点头。

真没想到,那次见面之后,他们俩就再也没见过面,成了永别。1999年6月4号,王双印老人走了,享年67岁。

报纸上登了条消息,说的是作曲家王双印走了,他留下的那首《大海航行靠舵手》成了经典。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