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大泽乡起义后局势复杂,陈胜为啥定要除吴广?司马迁一语道破

在公元前209年的七月某日清晨,日头已经高悬,秦朝的第二位皇帝胡亥,依旧沉浸在阿房宫的温暖被窝中,紧抱着容貌秀丽的姬妾沉睡。

突然,外面响起敲门声。

接着,赵高慌慌张张前来报告:“陛下,大事不好了!”

“什么事,如此慌张?坏了寡人的好事。”

“皇上,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的西南边)造反了!”

“陈胜是哪个地方的将军?”

“他们……他们是去守边的壮丁。”赵高结结巴巴地说。

壮丁起事?这有何难,只需派遣一千精兵,便能轻易将其剿灭。胡亥如此轻描淡写地回应。

没等赵高再说什么,胡亥又钻到了被窝,继续睡觉做美梦去了。

胡亥所言确实在理,彼时的起义军不过寥寥数百,形同一盘散沙。再者,秦朝对兵器的管控极为严苛,起义的农民手中仅握着锄头与铁锹,宛如微不足道的小泥鳅,根本无法掀起滔天巨浪。

无人知晓,微小的火花竟能引发熊熊烈焰,他们的反抗之举,实际上掀开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序幕,宛如揭开了一座火山之盖,民众的愤怒如同岩浆般汹涌喷薄。

短短一年的时间,起义军就从一开始的数百人发展到几十万人。

愤怒的烈焰中,强大的秦朝政权如同易碎的纸制神殿,突然崩塌,四周一片狼藉。

尽管起义的火焰在各地熊熊燃烧,但陈胜吴广的反抗行动却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急促,最终黯然收场,以失败收尾,将舞台的中心位置留给了项羽与刘邦等人。

那高呼“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是贵族吗”的英勇之士,宛如划破漆黑夜幕的流星,虽曾绽放出璀璨的光辉,却转瞬即逝,悄然无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秦朝的严厉打压密切相关。然而,这还与陈胜自身的才能有着直接的联系。

他缺乏宽广的胸怀,不擅长合理使用人才,这使得起义军内部陷入分裂,也是起义迅速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首个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其国力之强盛毋庸置疑。众多六国英才涌现,其军队的战斗力亦十分卓越,这些国家均未能幸免于秦军的铁骑之下,纷纷败北。

魏武卒的名号,技击之士的威名,在秦国的强大军队面前,都显得毫无抵抗力。

昔日,秦军所向无敌,攻无不克,犹如卷席般横扫千军,令六国军队闻风丧胆。

然而,秦始皇宛如一头凶猛的怪兽,一旦登基便开始了疯狂的行径,他残暴地杀害知识分子,严厉打压异己,对普通百姓横征暴敛,不惜耗费民力财力,大肆进行世纪级的工程建设。

先辈栽树,后人得以乘凉,先辈作恶,后人承受恶果;秦始皇的暴政最终使胡亥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秦二世登基之后,他所面临的局面是天下百姓对秦朝的统治已经深恶痛绝,民众的愤怒情绪如同堆积的火焰,四处弥漫着紧张气氛,仿佛只需一丁点火星,便可能引发全面爆发。

依照历史发展的惯例,若前朝君主过于仁爱,那么其继任者往往需展现出一定的残暴;而若前朝君主以铁血手段著称,那么继任者则需伪装成一位仁德的君主。

胡亥继位后,理应注重休养生息,停止对民众的过度征敛,如此一来,必能缓解社会矛盾,赢得民心,从而确保秦朝的稳定与传承。

然而,秦二世本身并无才干,朝政大权落入赵高之手,不仅未有所改变,反而愈发恶化,持续加剧民众的负担,加剧了官民之间的矛盾。

如此这般,秦王朝不出事就奇了怪了。

陈胜,起义军的领袖,原本出身寒微,他曾是河南商水(古称阳城)的一名普通农夫,在年少时期,他曾担任过雇工,辛勤耕作于田间地头。

吴广,起义军另一位领导者,同样是一位朴实的农民,他的家位于阳夏,即今天的河南太康地区。

从太康至商水,若选择高速公路行驶,距离不超过一百多公里;以县城为参照,这段路程较短;然而,两地周边区域却是彼此毗邻的。

陈胜与吴广的故里相隔并不遥远,他们自幼便是同伴,曾赤裸着身体一同成长。

当陈胜发出“苟富贵,勿相忘”誓言的时候,吴广很可能也在场。

尽管他们只是普通的农民,然而,他们内心充满了刚毅,对于秦朝那残酷的统治,他们定是深恶痛绝。

若据此认为他们怀揣宏伟志向,早已萌生反抗的念头,那便是对他们过于抬高了。

若他们早已蓄谋造反,必然会有周密的计划,绝不会在途中突然改变主意。

那年的七月,陈胜与吴广两位志同道合的兄弟,率领着约九百名壮士,踏上了前往渔阳(现今北京密云地区)的征程,肩负起守护边疆的重任。

实际上,他们此时已崭露头角,不出意外,这对兄弟有望成为未来的军官。

能不能当将军不好说,当个“团长”“旅长”,应该不是问题。

他们并非六国中的贵族阶层,与秦始皇及其子并无深仇大恨,与项梁、项羽亦不相同。

总的来说,他们的前程还是有前景的,根本没有想到过会造反。

若非暴雨倾盆导致行程延误,他们本应按时抵达目的地,并免受严厉的惩罚,他们原本应是恪守法规的良民。

依照秦律规定,若逾期未能按时到达,必将遭受死刑的惩罚,别无他法。

生死无二,行此壮举亦难免一死。如此看来,为何不拼尽全力一试?

对此,有人有不同说法,说陈胜吴广起义是蓄谋已久。

他们分析认为,河南地域曾是楚国的领土范围,而陈胜与吴广曾是项燕的部下,至于这场起义的真正策划者,正是项燕的父亲。

这样推测看似有理,其实不然。

史书记载,陈胜吴广发起起义是在秦二世元年七月,而在此之后,项燕的侄子项梁与项羽也于九月发起了起义,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达到了六十天。

而且这爷俩发动起义的地点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两地相距千里。

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他们跟陈胜根本不可能有串联。

这足以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很偶然,是被逼的,属于临时起意。

按照常理推测,这数百人显然无法形成气候,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战斗力都十分薄弱,在秦朝政府军的强力镇压下,他们注定会迅速溃败。

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全民的抵制,陈胜吴广的起义如同点燃的导火索,迅速点燃了民众的反抗之火,各地民众纷纷加入抗争,局势瞬间失控,难以控制。

陈胜吴广意外地发现,他们的起义竟然暂时取得了胜利,队伍迅速扩充,规模迅速扩大,不久便增至数万人之众。

陈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随即建立张楚政权,自立为王。

他的挚友吴广被称作“假王”,肩负起指挥西路军的重任,率领部队向秦朝的都城咸阳发起进攻。

陈胜的胞弟陈余,同样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他被授予上将军的职位,肩负起指挥东路主力军的重任。

陈胜自己则留守苑首(今安徽阜阳市颍上县),负责坐镇指挥。

在这个阶段,陈胜与吴广的前景尚算光明。只要他们二人能够齐心协力,实现目标并非全无可能,毕竟朱元璋不也是从农民阶层崛起的吗?

问题是就在这时候,这哥俩之间出现了裂痕。

陈胜本应随军一同行动,毕竟起义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刘邦与项羽均选择了并肩作战。

陈胜却在后方指挥,这就影响到了他的威望。

吴广以极大的勇气投身于大泽乡的起义之中,在那场激战中,他挥剑斩杀了负责监察的将领。

同时,吴广对待下属也比较宽厚。

因此,领兵的将领心生一计,认为吴广勇猛善战,应当独立建立自己的势力,自封为王。

吴广在巡视军队时,将领们纷纷跪地,高呼万岁,险些让一场黄袍加身的戏码上演。

吴广一看连忙阻止,说陈胜才是我们的老大,你们可不能乱来。

尽管如此,陈胜得知之后,开始惴惴不安,心生疑虑。

陈胜的亲信田臧策马赶到,气喘吁吁地递给陈胜一颗人头,说道:“吴广贪恋美色,与朝廷军队秘密勾结,已被我们处决。”

陈胜听闻此事后,顿时脸色大变,他责问道:“你竟敢未经本王的准许,擅自采取行动?这实在太过分了!若人人皆效仿你,那还了得?本王定要好好整治你一番。”

尽管如此,陈胜并未对他进行实质性的惩罚,这一点充分表明田臧仅仅是执行者,而真正的幕后策划者另有他人。

如果田臧自作主张杀了吴广,给他一百个胆,也不敢再来见陈胜。

不管怎么说,吴广的被杀成为一个转折,起义军开始走下坡路。

吴广被杀之后,军心开始浮动,进攻咸阳的目标成为泡影。

田臧接替其位,然而在军队中并未获得足够的声望,因此只能采取守势,驻守于荥阳,并暂停了向西方进军的步伐。

这样一来,原本计划逃离的秦二世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同时使得章邯能够率领部队返回东方,却让起义军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危险正悬于头顶,形势紧迫。

章邯是秦朝名将,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此刻,他率领军队从临潼之地发起了猛攻,来势汹汹,无人可挡,田臧根本无法与他抗衡。

两军在荥阳一交锋,田臧便被打败,只撑了一周就失去了襄城。

此战中,田臧自刎殉国,西路军灰飞烟灭,起义军面临严峻考验。

后来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陈胜兵败被杀,黯然离场。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原因众多,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无疑是吴广被处决,这一重大失误是他所犯下的。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是过河拆桥,兔死狗烹。

可是当时刚到桥中心,还没有过河。兔子还在跑,受伤都没有。

换言之,陈胜在事情尚未有任何进展之际,便已对吴广下手,如此一来,还有谁敢再与你并肩作战呢?

伟人曾言,陈胜、吴广犯有两大错误,其一在于违背了“苟富贵,勿相忘”的承诺,其二则在于奖惩措施不当。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亦有所记载,那些与陈胜共患难、同生死的大将们,他们的结局极为凄凉,多数人因遭受诽谤和诬陷而被处死。

这话一针见血,道出了陈胜失败的根源。

参考资料:《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