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超市最近有点“热闹”。
永辉超市梁平时代城店刚刚完成“胖东来模式”调改,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市民们推着购物车,一边挑挑选选,一边感叹:“这超市咋变了个人似的?”无独有偶,重百新世纪超市垫江新城店也在同一天以“品质店”的新面貌亮相,吸引了周边居民蜂拥而至。
这场“大变身”背后,是重庆传统商超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一场“自救行动”。
那么,这场“变身”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昙花一现?
先说说为什么这些超市非得“变”。
近几年,折扣超市、社区生鲜店、电商平台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抢走了传统商超不少生意。
消费者越来越挑剔,既要价格实惠,又要品质保证,还得有好的购物体验。
传统商超那种“货架一摆,爱买不买”的模式,早就跟不上节奏了。
重百新世纪超市的总经理周淼坦言:“再不转型,就只能被市场淘汰。”永辉超市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胖东来模式”,就是看中了其对品质和服务的极致追求。
那么,这些超市到底是怎么“变”的呢?
重百新世纪超市走的是“生鲜+折扣”的路子,砍掉了低效品类,集中做核心品类,还增加了生鲜加工区、亲子互动区,甚至为老年群体开辟了“平价惠民区”。
永辉超市则主打“商品力+供应链+好服务”,淘汰了60%的冗余单品,引入了50%以上的高质价比新品,还贴心地为顾客提供了杀鱼开背、虾类打氧包装等服务。
两家超市的调改策略各有千秋,但目标一致——让消费者愿意来,愿意买。
调改后的效果如何?
先看数据。
重百新世纪超市的33家调改门店,上半年新增客流53万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15%。
永辉超市的调改门店更是“圈粉”无数,以渝北吾悦广场店为例,日均客流量从调改前的2300人次飙升到6300人次,日销售收入翻了两倍。
消费者也用实际行动投了票。
65岁的刘阿姨过去买菜都去农贸市场,现在却成了新世纪超市的常客。
“虽然比农贸市场贵一点,但品质好,性价比高。”她说。
但调改并非一帆风顺。
永辉超市的整体业绩仍然亏损,原因是关店和调改期歇业带来的收入下降。
重百新世纪超市虽然调改效果初显,但能否持续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莫远明指出:“传统商超的调改本质上是服务消费驱动下的经营方式迭代升级,但这条路并不好走。”调改成本高、消费者习惯难以彻底改变、新兴业态的持续冲击,都是传统商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未来,重庆传统商超的“变身”之路该怎么走?
首先,政府得加把劲,完善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商超转型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市场得发挥风向标作用,激发消费新活力。
最后,企业得加强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只有多方合力,这场“变身”才能真正激活消费新活力。
说到底,传统商超的“变身”潮,既是应对市场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是探索消费新活力的积极尝试。
这场“变身”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商超自身的创新和执行力,更需要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的多方支持。
未来,重庆商超的“变身”之路或将为中国零售行业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