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我国从越南人手中收回中建岛,又有怎样的变化,看50年后的中建岛

一座在台风里会被海水淹掉一半的白色沙洲,陆地最大也就1.5平方公里,却守着86814平方公里的油气盆地、29.71亿吨石油储量;一棵树都没有的年代到1982年种活第一棵椰子树,2002年终于吃上第一颗自家椰子;1979年三艘武装船来闹,结果连枪都没开就被一锅端。这样的小岛,凭什么成了西沙的门锁、南海的前哨?谁在盯着它,谁又在避着它?为什么近些年海面安静了,大家心里却更紧?先把问题抛在这,往下看。

两种看法针尖对麦芒。一种说,中建岛就是一堆珊瑚砂,风一刮、浪一涌,面积从1.5平方公里缩到0.8平方公里,除了晒太阳能干啥。另一种说,它是西沙西边的门把手,是离越南本土最近的前沿,直面顺化、岘港,离金兰湾也不远,谁握住它,谁就把家门锁好了。争到最后,还是得看海上真家伙。前些年越南渔船、武装侦察船常在西沙晃,往往从这里过线,被我方查到就强制驱离;最近几年他们收敛了不少,表面平静,但大家心里都知道,海下那口锅还在加热。究竟是什么,让一座小岛变成“火药桶旁的灭火器”?有料,但先不全摊开。

按时间线把账理清。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也就是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奉诏南下,平定交趾的“二征叛乱”。那会儿越南还在汉朝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之内,边界到现在的顺化一带。马援在雷州龙门镇集结,大小楼船两千余艘、两万余人,水陆并进,海上一路迂回登陆到越南中部,陆上一路推进,打进河内,斩首数千、降者上万,最后把征氏姐妹就地正法,首级送洛阳。海上这一路,从雷州、海南西岸乃至崖州出发,翻过西沙的礁盘,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中建岛海域,截断对方后路。海南的儋州、东方、三亚至今还供奉伏波庙、伏波祠,故事口口相传。再往后,二战结束的1946年,我国军舰赴西沙接收,按“中建”号军舰把这座岛正式命名为中建岛;之前民间叫过螺岛、半路峙。上世纪五十年代,南越军舰曾闯西沙,占据过珊瑚岛等地;1974年我方海战取胜,收回珊瑚、金银、甘泉等岛礁,把南越势力请出西沙。1975年,我守备分队正式进驻中建岛。地理这根线还要记住:西沙中建岛离越南本土直线约250公里,正顶在越南中部的蜂腰位置,面向顺化、岘港,南下不远就是金兰湾。谁在南海跑船,谁都知道这位置的分量。

进驻谈何容易。中建岛是典型的珊瑚灰沙岛,四周是沙堤,中间残留浅水潟湖,地势低,一遇台风大潮就容易被淹。历史上人们叫它荒岛、火岛、风岛、沙岛,几乎没法久住,岛上也缺淡水。1975年守备分队上岛搭帐篷,结果一阵狂风就给掀翻,碗盆里全是沙子,睡一觉像住在砂纸上。转机出现在海边:1972年越战尾声,一艘美国军用运输船“杰克·J·彭德尔顿军士”号返航路过中建岛海域遭风浪触礁,庞大船体半沉海中,钢壳锈迹斑斑。美国人想拖走,没拖成,把值钱设备拆了,船身留在那。1975年我官兵勘察时看中它的完整船舱,干脆把背包、武器、淡水、粮食全搬上去,白天涉水上岛巡逻,晚上轮班在船上值勤。就这样扛了三年,1978年岛上终于竖起三层营房,院墙一围,中建岛有了真正的“家”。表面看,风沙暂时压住了人,岛上也安稳了一阵。也有人质疑,既然环境这么苛刻,守着它到底值不值?问题没来得及多想,新的考验很快按时到场。

1979年2月,自卫反击战打响,中建岛因为离越南近,担子更重。西沙水警区临时在岛上设前线指挥所,时任水警区司令部航保训练科科长的陈伟文被派为最高指挥官。4月10日上午,雷达岗首先发现来者不善:越南第五军区后勤局的3艘武装船,共24人,带着火箭筒、机枪朝中建岛方向驶来。目标进入8海里,岛上立即一级战备;到2公里,肉眼都能看清对方甲板上的机枪和士兵装束,性质再明确不过。那时我们没有军舰,岛上只有一艘挖泥船、一艘运输船和一艘登陆艇。陈伟文把三艘船艇分成两个编组,借着登陆艇速度快,海上展开包抄。越方见势不妙,转身就跑,竟然连一枪都没敢打。我方官兵顶着风浪追击,靠前的战士直接跳帮上船,控制对手甲板,迅速缴械。整场追击和围捕不到一个小时就收网:3艘武装船全被扣下,24名士兵全部俘获,战利品里有六具四零火箭筒、五挺机枪、十二支冲锋枪、两部报话机,以及各类子弹数千发。我方只在海上进行了警告性射击,越方未发一弹。战后岛上守备队荣立集体二等功,陈伟文个人二等功。多年后,他在1988年赤瓜礁海战中再次指挥,付出轻伤一人的代价,重创对手,延续硬仗硬打的风格。回看这一仗,所有伏笔都对上了:海上雷达预警、临机编组、以快打快、小艇包抄,这些看似细节的准备,在关键时刻就是胜负手。

枪声停下,建设接力。要把“风岛”变成“绿岛”,第一步是找土。中建岛没有土壤,只有珊瑚砂和贝壳渣。官兵就用最笨的办法:回大陆探亲、学习、休假,肩挑手拎,把土和肥料一包一包运来。东北的黑土、黄土高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土、云贵高原的红土,像给岛上配了一套“营养餐”。最初在营房四周开出约12000平方米的人工土,后来扩到55000平方米,种下椰子、马尾松、抗风桐等耐风的树。1982年,第一棵椰子在海风里站住了腿。几十年后,人工土层厚到一米多,以营房为中心的0.2平方公里陆地再大的风浪也没被淹过。椰子树活着的有500多棵,马尾松5536棵,羊角树1423棵,爬藤一片连一片。2002年,岛上收获第一颗椰子,被当作“镇岛之宝”。再看如今的基础设施:岛上挖出一个港池,能靠千吨级船;修了直升机起降场;有海水淡化和发电设施,有垃圾处理站和5G通信;营区绿树成荫,道路两旁都种满了树,北侧一片连着一片的马尾林;篮球场能打联赛,鸡鸭悠闲地逛在屋檐下。绿地面积已经到0.1平方公里。海上态势也出现表面缓和:近些年越方非法捕鱼明显减少,西沙海面相对安静。然而更大的暗流从海底传来——中建南盆地。这个位于中建岛以南的海盆,面积86814平方公里,离中建岛最近处约20公里,距越南中部海岸线最近约91公里,水深从50米到3800米不等。勘探数据显示石油地质储量约29.71亿吨,可采5.81亿吨;对外招标面积15859平方公里,对应可采储量3.48亿吨。2014年,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这片水域作业,越方百般滋扰。我方在平台周边设了半径3海里的禁入区,算好了一道现实题:3海里差不多是蛙人游到耗尽的极限,而平台本身还有反蛙人装备,没等靠近就会被发现处置。这盘棋下得稳,对方的干扰没得逞。但另一边,围绕资源、通道、安全的讨论只会更多:要不要加快开发,要怎么平衡生态,要在多大程度上做防护?分歧并没有减少,立场反而更清晰。

直说点。有人主张把中建岛看轻点,说这就是一小块沙地,何必扛着土从东北、四川、云贵往这儿倒,辛苦不讨好。还说画个3海里圈就天下太平,海上哪有那么多小动作。对这类想法我只能“佩服”:把两千年前马援的海上路线当成旅游攻略,把1979年的近岸对峙当成海上追逐秀,把2014年平台周边的较量当成海风拂面。更厉害的是,嘴上不承认历史,脚下却老往资源多、位置要害的地方挪步。矛盾点就站在台上:一边说此地无物,一边盯着29.71亿吨;一边嫌岛上风沙大,一边对250公里外的门锁很感兴趣;一边质疑种树有用没用,一边对绿化后的营区格外敏感。如果真觉得这岛不值钱,为什么几十年里总有人绕着它打主意?如果真觉得禁入区是摆设,为什么最喧闹的时刻也没能把平台撼动?夸一句,能把逻辑拧成这种麻花功夫,也算一绝。

到底该怎么走这步棋?一边是把沙洲整体抬高到1.5平方公里的设想,甚至按礁盘条件再填出约4平方公里,一跃成西沙第一大岛,前哨更稳、保障更强;另一边是维持小而精,尽量压缩人类足迹,少点刺激、少点尘土。是把中建南盆地的可采储量尽快转化成国家底气,还是再观望几年,看风向、看技术、看形势?有人说越低调越安全,有人说越扎实越安心。问题摆在这:是把“门锁”拧紧,还是怕吵到邻居不敢上油?欢迎在评论里把理由摆出来,别只给口号,给方案。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