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哈萨克斯坦刚刚摆脱苏联束缚、不久便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之而来的边界争议使两国间的关系面临考验。自那以后,中哈双方就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谈判,直至2008年,历经专家反复协商、实地考察,才完成对长达约1700公里的边界线的最终勘定。
在这一进程中,有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插曲:哈萨克斯坦主动归还了我方十块土地,总面积逾1000平方公里。人们不禁要问,哈方出于怎样的考量采取如此作为?
实际上,中哈之间涉及领土的历史并非始于现代,而是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时,汉武帝遣张骞开拓西域,还专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包括现哈萨克斯坦东部在内的广阔区域。到了唐朝,中央政权对西域掌控更为巩固,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将哈萨克斯坦东部纳入中国势力范围。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影响显著,丝绸之路贯穿东西,让区域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哈萨克斯坦东部数百年间均为中国领土,双方关系曾极度紧密。
但历史的进程并不平坦。安史之乱后,中央对西域的控制逐渐减弱,宋元明时期,该地区与中原的直接联系渐趋松散。至清朝乾隆年间,哈萨克斯坦东部再度归附清政府,成为重要的边疆组成部分。然而鸦片战争后,清朝在与俄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比如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其中就包括割让巴尔喀什湖附近大片地域,许多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因此失落。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为后世边界划定埋下隐患。
哈萨克斯坦于1991年宣布独立,翌年同中国建交。此时,厘清边界归属已成为当务之急,各自的政经发展也急需明确国界。双方自1992年起就开启了艰苦谈判,中方凭借大量史料及相关文献,结合现实状况,力求提出令人信服且双方认可的方案。经过多轮磋商,1994年在阿拉木图,两国签署了《中哈国界协定》,为最终界定边界奠定基础。
协议签订后,中哈两国专家联合对边界进行实地勘察。从深山到沙漠,他们克服恶劣自然条件,逐步标定每一段界线。至2008年,全部边界得以确定,这一成果凝聚了众多外交官和技术人员的努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划界过程中,哈萨克斯坦决定将争议地区主动还归中国。这些土地总面积逾千平方公里,包括生态系统极为完好的夏尔西里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珍稀生物众多,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还包括阿拉山口自古以来东西交通的要冲,如今它已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大量货物通过这里进入中亚及欧洲,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支撑。此外还有新疆克孜乌雍克地区、别尔克乌地区与河源地区,这些区域的回归对于国家主权和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实则是基于对国家长远利益及地区和平稳定的深刻认识。他们意识到,主动归还争议领土不仅可避免长期纠纷,也彰显了对国际规则和区域和谐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出哈方肩负大国责任,以稳定中亚格局为己任。在哈萨克斯坦归还土地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双方先后签署了友好合作关系条约,并发展到全面战略伙伴阶段。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哈在能源、交通与贸易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数据显示,2024年中哈双边货物进出口额已突破400亿美元。2025年初,双方签署了2000万美元的谷物贸易协议,农产品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7月,哈萨克斯坦将举办第20届中哈商品展,为经贸交流搭建新的平台。
展望未来,中哈两国仍将以互信与合作为基础,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力求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可以预见,两国在推动地区乃至全球和平与繁荣方面,必将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资料:
地理微观:2023-05-05,我国从哈萨克斯坦收回领土,面积超1100平方公里,每块都价值不菲
海外网:2024-05-23,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共同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