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老城区的玛利亚正摸黑给儿子换尿布,突然整个社区又停电了。
她熟练地摸出打火机,点燃最后半截蜡烛,微弱的火苗在闷热的空气中摇曳。
这已经是第三天没电了,冰箱里的牛奶早就发酸,她只能给孩子喂些干面包。
"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她望着窗外漆黑的街道喃喃自语。
在古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2025年的夏天,这个加勒比海岛国正经历着史上最严重的能源危机。平均每天停电15个小时,医院的手术室要准备应急发电机,学校不得不调整上课时间,连街边的冰淇淋店都改卖不需要冷藏的传统甜点。一位在国营电厂工作二十年的老工人苦笑着说:"咱们这儿的设备比我爷爷年纪都大,修修补补又三年,现在连补都没法补了。"
问题出在那些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老旧发电厂。八座主要热电厂中,最年轻的也建了三十多年。设备老化导致发电效率只有新建电厂的一半,输电线路更是像布满补丁的旧衣服,电力在输送途中就损耗了近三成。去年十月份的一次大停电,直接让首都哈瓦那瘫痪了整整两天。面包店老板胡里奥回忆道:"那天我们只能把当天做好的面包全部分给邻居,眼睁睁看着剩下的面团发酸。"
更糟的是,美国持续六十多年的经济封锁让情况雪上加霜。2025年初,美国政府将古巴重新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国际金融机构都不敢和古巴做生意。古巴外长算过一笔账:美国封锁五天的损失,就够修一座新电厂;封锁十二天的损失,相当于全国电网大修的费用。可现实是,古巴连购买基础零件都要辗转多个国家,价格往往翻了好几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力工程师抱怨:"买个变压器要等半年,价格贵得离谱,还得偷偷摸摸像做贼一样。"
中国援助的三十座光伏电站倒是给了一些希望。这些电站白天能提供部分电力,可一到晚上或者阴雨天就抓瞎。就像给口渴的人一根吸管,解渴是远远不够的。更讽刺的是,美国一位古巴裔的政治人物还在不断推动对古巴的制裁加码,这操作就像一边给人止血一边继续捅刀子。
普通古巴人只能各显神通应对危机。中产家庭开始囤积蜡烛和充电宝,小商贩们学会了看天做生意——有电时赶紧营业,没电就提前打烊。医院不得不把重要手术都安排在上午,因为下午停电的概率太高。一位产科医生无奈地说:"上周接生到一半停电了,最后是靠护士们轮流举着手机照明完成的。"
这场危机的影响远不止生活不便。许多外资企业开始撤离,旅游业遭受重创,失业率节节攀升。原本就艰难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一位在旅游区卖手工艺品的小贩叹气道:"以前一天能卖二三十件,现在能有五六个客人就不错了。游客听说总停电,都不敢来了。"
古巴人不是没尝试过自救。政府推广节能电器,鼓励使用太阳能,可这些措施在巨大的电力缺口面前杯水车薪。一位能源专家打了个比方:"就像用茶杯去舀干大海。"更让人沮丧的是,明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因为外部封锁无法解决。美国的经济制裁像一道无形的墙,把古巴隔绝在国际能源市场之外。
夜幕降临,哈瓦那的街道渐渐被黑暗吞噬。偶尔几处亮光,那是富裕人家自备的发电机在工作。大多数普通家庭只能早早休息,或者聚在院子里聊天。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在烛光下写作业,老人们摇着蒲扇回忆往昔。有人苦中作乐地说:"至少现在能看到更多星星了。"但谁都明白,这样的"浪漫"背后,是一个国家难以言说的困境。
在城郊的一座光伏电站,值班的技术员望着西沉的太阳出神。再过一小时,他负责的这片电站就要停止发电,又会有成千上万的家庭陷入黑暗。"真希望明天是个大晴天",他轻声说道,虽然心里清楚,就算阳光再充足,这些电站发的电也远远不够。这场能源危机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没人知道终点在哪里。
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