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火爆的面包店,因为把当天剩余的面包全部扔掉,结果被网友们推上了热搜。看到一袋袋刚出炉、还挺新鲜的面包被倒入垃圾箱,很多人都觉得挺心疼的,纷纷发声质问:怎么不打个折卖掉?或者直接捐给有需要的人?
店方解释说:公司规章里规定面包不能留到第二天再卖,也没有降价处理的安排,只能作为损耗进行处理。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但网友们可不这么觉得。毕竟在这个啥都涨价的日子里,看着原本还挺好的面包就这样扔掉,确实挺让人心疼钱包的。
所谓的现烤现卖,究竟是个啥玩意儿呢?从店铺门头上的标识到宣传片里的口号,这“现烤现卖”几乎成了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好像不刚烤好的面包就不新鲜,不新鲜又不放心,买回家的隔夜面包,分分钟就让肚子不舒服。
其实嘛,除了那些刚出炉、抹了牛油的起酥面包,绝大多数的面包没啥“命旺”的担心,只要没坏,基本没啥大毛病。像吐司、全麦这些发酵好的面包,放在常温下几天也没事,冷藏里面还能放上一周,切片真空包装后,甚至能撑到半个月。面包怕地搞鬼不是夜里变味,而是发霉变质。平时买根面包,吃个两天反倒没人当回事。
不少路人和网友觉得挺奇怪的,明明面包还没到保质期,怎么就不能打折卖呢?还有个大爷当场拦住店员,直接问原因,却只听到对方一句“规定就是当天得扔掉,打折的话会影响品牌形象”。
像这类网红品牌的根本,就牢牢依赖“新鲜”的概念。只要货架上出现了放了一夜的商品,即使打折卖,也会让消费者心理打个问号:你们的东西是不是不新鲜了?这份信任一旦出现裂痕,可就容易动摇品牌的根基啦。
它们担心的,就是一直搞晚间折扣,可能会培养出一帮专等着捡便宜的顾客,搞不好会大大影响平时的销售额。毕竟,有之前的教训呢。像生鲜超市“钱大妈”曾喊出“不卖隔夜肉”的口号,然后推行晚上逐步降价的策略,结果怎么样?
这种方式不仅招来了不少“黄牛”囤货倒卖,搞乱了市场,还让许多加盟店因为白天卖不出去货而陷入困难。所以,扔掉这个办法,变成了一道特别激烈但却管用的“防火墙”,用来维护自己那脆弱的价格体系。
再说,从运营角度考虑,直接扔掉其实是最省事的“快速解决”办法。比起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搞一套繁琐的打折或者捐赠流程,扔掉就简单得多,能最快避免因销售临过期的食品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可能的法律问题。
其实,这种做法算是一种暗藏的消费心理引导,它悄悄地向顾客传达:我们这个产品,值这个价,值得你按原价买。它主要吸引的,是那些注重“高端感”和追求更好消费体验的特定群体。
一旦这些被商家看作“品牌负资产”的面包出现在公众视野,它们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面放大镜,清楚地映照出这个城市里,资源和需求之间那条巨大差距。
一边是价格不低、代表着精美生活的面包被堆成箱子直接扔掉,另一边则是物价飞涨带来的普遍担忧,让普通人对钱袋子里的钱感到很头疼。这种剧烈的反差,真是让屏幕前的每个人都觉得刺眼。
在另一种场景的对照中,这种感觉特别明显。比如在上海虹口区凉城新村,一个长者食堂每天都会把剩下的饭菜打包成10元一份的“盲盒晚餐”,别提多真实了。
到了傍晚,这里就开始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主要是周边的上班族。他们不讲究什么花哨的东西,只想用最实惠的价钱,吃上一顿踏踏实实的饭菜。 一边是“过剩的奢华”,另一边是“最基本的温饱”,冷热交融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公众的愤怒,不只是因为食物浪费本身,更多的是在追问:企业掌握了那么多资源,责任感又在哪儿呢?在全球粮食安全越发紧张的今天,这种看似普通的商业行为,难免要受到道德的质疑。
对扔面包的批评,就像一股催化剂,激发出各种更聪明、更多样的解决办法。大家慢慢意识到,在直接扔掉和大打折扣可能引发价格崩盘这两种做法之外,其实还存在着很多创新的可能。
想搞定这事啊,第一步肯定得从源头下手。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嘛,分析天气啊、节假日啥的对客流的影响,然后精准预测需求,根本上就能少浪费不少。或者,在产品结构上动动脑筋,增加一些保质期更长的品类,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商业模式的革新可真是别出心裁。有的线上平台搞出了“惜食魔法袋”小程序,把当天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打包成“福袋”低价贩售,挺聪明的。不少面包店也跟上,夜里推出自己的“面包福袋”,让人省钱还能把快到保质期的面包顺利变出价值。
这种带点“游戏感”的玩法,巧妙地把清库存变成了一种小小的惊喜,不仅解决了产品积压的问题,还提升了品牌的形象,避免了像“钱大妈”那样盲目打折的陷阱。
试着拓宽思路,实际上还能搞出跨界的花样。有的商家会把当天剩余的商品以批发价卖给企业食堂或咖啡店这种B端客户,干个“资源共享”也挺不错。而更有创意的是海外的一些精酿酒厂,它们会回收不用的面包,把它变成酿酒的原料,酿出风味独特的啤酒,玩出了个奇妙的资源轮回。
重新考虑一下那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捐呢?其实啊,法律责任、物流花费、税务这些现实的困难,确实挡在眼前。不过,这些困难也不是无法克服的。和像食物银行这样专业的公益机构合作,就成了一条更明智的路。企业可能得花点成本,但带来的,却是金钱无法买到的社会口碑和品牌形象。
归根到底,“扔面包”事件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考题,它实际上是一个融合了商业实际、社会情感以及创新潜能的复杂多维结构。
一个品牌要真正散发出高级的气质,不该只靠“宁愿扔了也不打折”的态度来撑场面,而应该从它面对问题时展现的聪明才智,以及那份难得的社会责任感中体现出来。
将来的市场角逐,终究会变成价值观的较量。技术、创新和责任心融合为一体,那些曾经被遗弃的面包,也才能真正找到最合适的归宿。而那些懂得如何善待“剩余价值”的公司,除了赚取利润,还能赢得人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