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一直以核力量为支撑,但随着中国国防力量不断增强,最近一段时间这种布局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的苗头。
根据2025年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估计中国已经拥有大约600枚可用的核弹头,到了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突破1000枚。这让美国在战略上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面对中国在南海和台湾海峡展现的反介入能力,美国开始增加低当量核武器的部署,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在局部冲突中占得优势。这个方案的核心想法是,中国可能会因为核力量相对薄弱而选择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升级到全面战争,从而使美国在袭击行动中占据主动。
低当量核武器在美国的核政策中并不算新鲜事,从冷战时期就已经开始考虑。然而,为了应对中国,这种武器的定制化设计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那份文件特别强调,要研发低当量的潜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主要是为了应对区域对手的地下设施和反舰能力。
这份报告中把中国作为主要的挑战对象。美国觉得用常规武器已经难以穿透中国沿海的导弹防御体系和地下网络,因此考虑用核武器作为备选,以降低使用门槛。所谓低当量核武器,就是爆炸威力大约在几千吨TNT当量,比起百万吨级的战略核武器要小得多。
这种方案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附带损害,避免引发全球性反响,同时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山体洞库和空军基地实现精准打击。到2025年,这个计划已经从概念阶段迈向实战准备,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也在加快相关弹头的生产和测试进度。
以B61系列核炸弹为例,这是美国空军低当量核武库的核心装备。2019年投入使用的B61-12型号,其当量可以在300吨左右调节,命中精度控制在20米以内。
跟早期的B61-3和B61-4自由落体投放方式不一样,最新的版本加入了GPS制导尾翼,可以在空中滑翔调整轨迹,甚至在钻地模式下穿透几十米的岩层后进行爆炸。2023年,美国宣布开始研发B61-13,作为B61-7的升级版,当量更大,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印太地区的战场需求。
这种技术升级的过程展现了美国的技术发展思路:从机械引信逐步过渡到数字导航系统,虽然投入很大,但因为兼容F-35隐身战机等平台,使得战斗机只需要从韩国或日本的基地起飞,就能对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目标构成威胁。
跟普通的钻地弹,比如GBU-57相比,B61-12的冲击波在地下传导效果更强,能破坏深达几百米的结构,而GBU-57只能对地表穿透。
这套针对性的设计明显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就不断推进地下防护工程建设,新建的高层建筑都配备了5到6级的防空地下室,抗压能力达到0.05到0.1兆帕。而火箭军的导弹洞库则采用1级标准,门窗承载压力达到3150千克每平方厘米,内部的抗震系统还能吸收核爆炸时的动力。
中国空军基地多建在山体坑道式机库,能藏在山里,通常可以容纳一个飞行团的规模,还把维修站和弹药库都结合在一起。而美国如果投下一颗3000吨级的低当量核弹,空爆影响范围也就大概1.1公里左右,对这些坚固的设施来说几乎影响不大。虽然热辐射和放射性尘降会暂时污染机场,但跑道上的裂缝只有5毫米,沉降不超过2厘米,修复起来只需要铺几块钢板几小时就能搞定。
中国这些设施分布得很散,而且还设计了多个入口,进一步减弱了一颗导弹的打击效果。美国的计划是用2架F-35携带B61-12核弹去攻击,好像可以同时覆盖好几个基地,但在中国的情报系统和S-400防空系统的拦截下,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存活率会大大降低。
W76-2潜射弹头是美国海军低当量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装自“三叉戟II D5”导弹,其当量控制在5000吨左右。通过调整裂变初级阶段的设计和移除聚变次级,能够实现快速大规模生产。2019年首批弹头交付以后,“俄亥俄”级潜艇,比如“田纳西”号,开始在2020年展开西太平洋巡航任务。
到2025年,有海军报告显示已经部署了大约50枚这种弹头,巡航次数提升了20%。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隐蔽性,从海面几百米深处发射,轨迹很难被预估。针对中国南海的岛礁或潜艇基地,这种弹头能产生直径93米的弹坑,冲击波还能传导到200米的深度。
不过,中国的反潜网络已经布满了黄海和东海,声纳阵列可以锁定美潜艇的噪音特征,让它们不得不保持距离。中国的094型核潜艇数量已经增加到12艘,装备有巨浪-3导弹,射程直指美国本土,确保了海基二次打击的能力。美国的W76-2虽然灵活,但很容易被误判成战略攻击,一旦被认作威胁,中国的东风-41导弹会迅速进行机动部署做出反应。
美国推动这个方案,背后的根本动力是在常规力量上遇到挫折后做的补偿。到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显示,中国海军的舰艇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且导弹覆盖范围也扩展到了第二岛链。美国的航母打击群很难靠近沿海,而陆基的系统反应又比较慢。
低当量核武器被看作是填补空白的关键手段,2018年的报告特别指出,它有助于“防止对手误判”,让中国在台湾地区发生冲突时犹豫不决。到了2022年的核态势评估,情况又变得更加清楚,模拟用低当量核武器攻击中国的登陆舰队,如果中国不采取相应的反击,只能一直受到压力;要是升级反击,考虑到库存只有600枚,而美国有大约3700枚,就会在数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这个假设认为中国会优先保护城市,避免引发全面的核战,但随着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东风-41的发射井装载率提高了30%,海空军的基础设施也在同步发展,以确保最低威慑水平。美国的计划没有考虑到中国一贯的战略文化,也就是克制的传统——中国不愿意首先动用核武器,但一旦受到攻击,必定会坚决进行反击。
到2025年,美国在“自由边缘”演习中加入了Typhon导弹的模拟,展示对华封锁的意图,但没有提到核武器的使用,也揭示了部署上的担忧。日本和韩国的基地主要提供常规支持,但核问题让人忌惮。虽然避免在海上使用核导弹,但在中国的反卫星网络监控下,发射路径还是变得比较暴露。
美国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低当量核武器可以提供一种“有限使用”的可能性,避免引发世界末日。2017年在空军协会的研讨会上,参联会副主席保罗·塞尔瓦提到,大当量核武器会带来巨大破坏,而低当量的核武器为俄罗斯、中国和朝鲜提供了更多应对的选择空间。
2020年战略司令部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假设波罗的海地区发生低当量核战,随后演练范围扩大到对华行动,决策时间被压缩到几分钟内。到2025年,借助AI技术进行模拟,调整核武器的威力,同时伤害程度减少30%,不过这种技术进步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情报渗透,美方的演习细节早已被中方掌握。
美国的低当量核计划原本追求精准威慑,但这也让它的常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或许,正是中国的克制,才是真正展现出最大力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