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篮网官方一纸裁员通知,为曾凡博的NBA追梦之旅按下暂停键。 此时距离NBA中国赛结束仅三天,而这两场在澳门举办的比赛,篮网用一份最高8.5万美元(约60万人民币)的“Exhibit 10”合同,撬动了超过7亿元的门票收入。
曾凡博的遭遇堪称一场“商业阳谋”的典型样本。 他签下的Exhibit 10合同,本质是NBA球队低成本考察边缘球员的工具。
合同规定,若他被裁后选择为篮网发展联盟球队效力,最多可获8.5万美元;若直接离开,仅能拿到5000美元。 这种合同毫无保障,更像是球队用极小代价博取潜在回报的“彩票式投资”。
篮网主帅费尔南德斯在中国赛第二场面对全场近两万名观众高呼“换小曾”的声浪,依然坚持不给他一秒钟机会。 这种“不给面子”的做法,恰恰凸显了NBA教练的决策逻辑,竞技需求永远高于商业表演。
篮网的操作在NBA规则内完全合理。 球队从未承诺给曾凡博出场时间保证,合同中也没有相关条款。 从商业角度看,篮网最大化利用了规则:用中国球员做营销噱头吸引票房,却不必承担竞技风险。
对比2004年首届NBA中国赛,国王队专门签下姚明前队友刘炜,教练阿德尔曼不仅在上海站给他充分表现机会,甚至在比赛最后关头落后2分时专门为他布置绝杀战术。 二十一年过去,NBA对中国球员的态度已从尊重变为纯粹的利益索取。
曾凡博的困境背后,是中国球员冲击NBA的普遍挑战。 他带着腰伤仅恢复20天就参加训练营,在队内锋线激烈竞争中难获信任。 首场中国赛他出战10分06秒,没有出手得分,仅有1次抢断和3次犯规,正负值低至-15。
这种表现难以打动注重即战力的欧洲教练费尔南德斯。 相比之下,开拓者与杨瀚森签下四年正式合同,首秀便拿下16分4篮板,二者待遇天差地别。 这反映出NBA对球员价值的判断标准:潜力需要立刻转化为实战贡献,否则毫无意义。
中国球迷的愤怒更多源于情感伤害。 有媒体人指出:“哪怕这次签约带着商业目的,过程也让人不舒服。 中国赛本质是商业推广加表演,连最基本的面子都不给? ”这种被工具化对待的感受,让球迷自发发起“拉黑篮网”的抵制。
但NBA的商业模式决定,球队首要负责对象是俱乐部股东而非球迷。 篮网通过中国赛赚得盆满钵满,付出的不过是最高8.5万美元合同,这笔账他们算得明明白白。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中国篮球与NBA规则的认知错位。 我们习惯讲“人情”,NBA只认“契约”。 有观点认为,若曾凡博团队坚持将出场时间写入合同,或许能避免尴尬。 但这种做法在NBA文化中会被视为“实力不足的证明”。
这种文化冲突在崔永熙、周琦等中国球员的NBA经历中反复出现。 当代NBA的运营策略在亚当·肖华时代愈发倾向短期商业利益最大化,甚至可能通过裁判判罚等隐形手段影响比赛,以实现联盟整体的商业目标。
篮网裁员决定引发国内媒体一边倒批评,但NBA的规则游戏从不同情弱者。 勇士球星库里曾点破现实:“在NBA这个大舞台上,实力才是硬道理。 ”这句话撕开了商业联盟的温情面纱,露出金钱与利益的残酷底色。
曾凡博接下来将回归美国专注康复,并评估未来选择。 他仍可加盟篮网发展联盟球队或回归CBA北京首钢,但这次经历已为中国篮球留下深刻教训:与NBA打交道,面子思维只会让自己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当中国球迷还在为“篮网不该这样对待中国球员”愤慨时,NBA早已进入下一个商业循环。 雷霆队凭借年轻核心的新秀合同红利被联盟“扶持”,未来将通过奢侈税机制为联盟创造巨额收入。
这种精密设计的商业模型,与曾凡博的遭遇本质相同,所有球员都是联盟商业棋局中的棋子,区别只在于价值大小。 中国篮球是否该重新思考与NBA的互动方式:是继续沉浸在“人情世故”的期待中,还是学会用同样冷静的商业逻辑应对这场博弈?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