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日本也会用“阳谋”?曾下手夺取瑞士百年基业,11年后才失去主导

那会儿瑞士表厂牛得很。

满世界都说他们是制表霸主,机械表做得跟艺术品一样。

可日本一搞出石英表,整个局面就变了。

不是慢慢变的,是啪一下就掀了桌子。

很多人以为,是便宜的日本表把贵的瑞士表干趴下了。

其实没那么简单。

瑞士人早就知道石英这东西厉害。

1962年,百达翡丽、劳力士这些大牌凑一块儿,合伙搞了个研发机构,专门研究石英技术。

他们还真搞出来了。

1969年就能量产石英机芯,芝柏甚至做出了全球第一块高频石英表,用的就是后来全行业都跟着走的32768赫兹频率。

这个数字不是随便定的,省电、精准、稳定,全是实打实的优势。

但。

手里有技术,却不肯大规模推。

为啥。

因为整个瑞士钟表业,几十万人,上上下下全是靠机械表吃饭的。

齿轮、发条、擒纵轮,整条产业链都绑在老路上。

品牌之间还不团结,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没人愿意带头转型。

更离谱的是他们的想法。

觉得石英表是玩具,不高级。

Beta-21机芯才生产了六千个就停产了。

你说多可惜。

那时候老百姓兜里钱不多,谁花一辆车的钱去买块表。

可瑞士人还死守着“奢侈品”那一套,觉得降价就是丢脸。

这时候日本精工动手了。

很多人说它靠便宜赢的。

错。

1969年精工出的第一块量产石英表Astron,卖45万日元,够买七块劳力士。

根本不便宜。

它的聪明在于,看得远。

Astron的意义不是多贵,而是证明了一件事:石英表可以准到每天只差0.2秒。

这是机械表根本做不到的。

然后它没跟着做LED表。

虽然那阵子数码显示很潮,但耗电太狠,按一下才亮屏,麻烦。

精工转头用自家的LCD技术做指针式石英表,不用费劲看时间,电池还耐用。

这才是真懂用户。

最狠的一招是,它把石英技术公开了。

专利不要了,谁都能用。

美国的汉米尔顿、德州仪器立马跟进,石英表一下子铺满了全球市场。

等到十美元一块的时候,瑞士表还在纠结要不要降价。

精工没抢瑞士人的蛋糕。

它造了个新世界,自己当了主角。

瑞士人真正吓醒,是八十年代初。

市场份额掉到15%,一堆老牌倒的倒,停的停,银行不得不接管两大表业集团。

但他们反击的方式,不是学日本打价格战。

而是换思路。

先是有人把分散的机芯厂整合起来,专攻石英表的轻薄。

西铁城做出4.1毫米厚的表,瑞士人直接做到0.98毫米。

叫什么Deliriums。

这不是为了吹牛,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我们也能玩石英,还能玩得更极致。

真正的转机是Swatch。

海耶克这个人厉害。

他发现年轻人根本不想戴爸爸那种沉甸甸的表。

他们要的是能搭衣服、能秀个性的东西。

Swatch就用塑料壳,上大红大绿的颜色,每年请艺术家设计新款,还搞限量。

手表从工具变成了配饰。

一下子火了。

更绝的是他给品牌分层。

天梭、美度走量,卖石英表。

浪琴、雷达守中端,做机械表。

宝珀、宝玑只碰高端,死磕工艺。

其他没进集团的品牌,比如劳力士,也心照不宣地往高处走。

于是“机械表=高端”的印象,就这么一点点立住了。

现在回头哪是什么石英打败机械。

分明是一场大洗牌。

瑞士一开始输,是因为太信自己的老路。

日本赢,是因为看清了趋势,顺势而为。

瑞士后来能翻盘,是因为没乱了阵脚,而是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这事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技术变革从来不会直接杀死一个行业。

真正被淘汰的,是那些看不见变化,还死抱着旧逻辑不放的人。

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既看得清风往哪吹,又知道自己根在哪的人。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