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高达3770亿欧元的军备清单从德国政府内部泄露,整个欧洲都为之一震。
这笔巨款,相当于德国2023年GDP的近5%,将被用于一场史无前例的武器采购狂欢。
消息一出,人们不禁要问,一向和平示人的德国,这是怎么了?难道欧洲要重回军备竞赛的老路?
这份长达39页的机密文件,由俄罗斯新闻社披露,详细规划了德国在陆、海、空、天、网五大领域的未来。
但有趣的是,这份计划更像是一份愿望清单,有钱有方向,却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大部分项目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能不能落地,还得看官僚们的审批效率。
德国制造兜里有糖
在这场军购盛宴中,德国本土的国防企业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们拿下了近半壁江山。
总计约1820亿欧元的合同,流向了约160个本土项目。
这显然是为了巩固国内的国防工业,避免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
其中,莱茵金属公司成了“天选之子”,独揽超过880亿欧元的投资。
这笔钱不仅会直接进入母公司,还会滋养旗下的子公司和合资项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要求在2035年前交付687辆“美洲豹”步兵战车。
这种明确数量和时间的要求,暴露了德国对更新地面部队的迫切心情。
同时,为了应对小型无人机的威胁,莱茵金属还将提供561套“天行者”短程防空系统。
美国尖货战略命脉
然而,德国的自主梦只做了一半。在真正决定胜负的战略级装备上,柏林还是得看华盛顿的脸色。
他们计划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购买15架F-35隐形战斗机,总价约25亿欧元。
这种第五代战机能携带战术核武器,是德国强化北约“核共享”机制的关键一环。
没有它,德国在核威慑牌桌上的分量将大大减轻。
此外,德国还斥资11.5亿欧元,采购400枚射程超过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
这让德国一夜之间拥有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在海上,德国则向波音公司订购了4架P-8A“海神”反潜巡逻机,以增强在北大西洋的监控能力。
左右为难的国防新政
这种“常规装备自己造,战略装备靠外购”的模式,暴露了德国国防工业的尴尬。
在高精尖领域,本土技术跟不上军方需求,只能依赖外部引进。
这看似是平衡了自主与效率,实则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一旦国际局势有变,美国总统特朗普调整政策,或者供应链中断,德国的战略防御能力将瞬间瘫痪。
更何况,这笔钱花得让国内民众很不是滋味。
25亿欧元,足以翻新好几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升级无数学校和医院的设备。
为了几架高空飞行的F-35,牺牲民生投入,这种“大炮换黄油”的争论在德国社会愈演愈烈。
中国如何见招拆招
面对欧洲防务格局的剧变,中国需要过度焦虑吗?大可不必。
首先,要坚持“共同安全”的理念,通过多边对话,引导欧洲国家理性看待安全问题。
不能让他们陷入“用军备换安全”的死胡同,那只会加剧地区紧张。
其次,可以加强与欧洲在民用航空、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技术交流和产业协作增进互信,减少因“安全焦虑”而产生的误判。
当然,我们自身的国防实力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加快高端武器的自主研发。
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才能在维护主权时更有底气。
结语
德国这次豪掷千金,既是自身安全需求的结果,也是国际局势变化的缩影。
它买来了先进的武器,但也买来了更深的战略依赖和地区的不安。
对中国而言,最好的应对不是随之起舞,搞军备竞赛,而是保持战略定力。
从全局出发,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在维护好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世界贡献一个不同的、更可持续的安全方案。这才是大国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