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空军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从歼-20隐身战斗机到运-20大型运输机,这些家伙已经成了中国空中力量的骨干。但大家一直惦记着那个还没露面的“20家族”成员——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俄罗斯媒体老早就在炒这个话题,说它快要试飞了,而且性能牛到能甩开美国和俄罗斯的同类产品。
说实话,这事儿从2016年空军立项开始,就吊着军迷的胃口,到现在2025年10月底了,还没见到正式亮相的消息。不过,从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情报看,这款飞机确实在稳步推进,俄媒的评价也挺接地气的,不是瞎吹。
先说说俄媒是怎么报道的。2023年9月,俄罗斯自由媒体网发了一篇分析,说中国轰-20的试飞准备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估计很快就能看到它在天上飞。他们的依据主要是卫星照片和中国空军基地的活动,比如西北地区的马兰测试基地,那里从2022年底就开始忙活,机库扩建、跑道加固,这些动静都指向一款大块头的飞翼飞机。
俄媒还对比了美军的B-2和B-21,说轰-20在隐身涂层和气动设计上更有优势,航程能到12000公里以上,载荷至少20吨,能挂各种导弹,包括核弹头。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他们强调,中国用国产技术全程搞定,不怕美国制裁发动机啥的。俄罗斯自己有PAK DA项目,但进度慢吞吞的,还在设计阶段,预计2027年才首飞。所以俄媒觉得轰-20可能会抢先,成为全球第三款服役的隐身战略轰炸机,仅次于美国的B-2和B-21。
其实,轰-20的来头可以追溯到2016年,那时候空军高层在一次会议上确认要开发远程轰炸机,目的是补齐中国空军在战略打击上的短板。当时中国现役的轰-6系列,虽然数量多达230多架,但速度慢、隐身差,在现代战场上容易被拦截。轰-6K、轰-6N这些改进型,能挂长剑-20巡航导弹,航程7000公里左右,但想突破第一岛链去打关岛啥的,风险太大。
轰-20的设计思路就是飞翼布局,没有垂直尾翼,进气口在上部,雷达反射面小到0.05平方米以下,比B-2的0.1平方米还低。发动机用国产涡扇-18或更新型号,推力15吨级,支持不加油飞到西太平洋任何地方。俄媒说,这飞机能直接避开美军的预警雷达和防空网,打击日本、澳大利亚的基地,甚至覆盖夏威夷。
从时间线上看,项目推进得有条不紊。2018年,中国官方媒体在空军宣传片里第一次露了点飞机轮廓,模糊的飞翼形状,让人一看就知道在搞隐身轰炸机。2022年,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评估说,轰-20首飞可能推迟到2025年,因为隐身材料和宽频雷达优化需要时间验证。但有趣的是,2024年的修订版删掉了“发动机依赖进口”的说法,暗示中国在动力系统上自力更生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报告显示,轰-20可能在2025年末首飞,2030年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这跟俄媒的猜测挺吻合的。
最近几个月,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是一款叫GJ-X的大型无人隐身飞机。2025年10月19日,马兰基地附近拍到它在飞,翼展42米,最大起飞重量50到80吨,航程超10000公里。这家伙也是飞翼设计,体型比B-21还大,能载15吨弹药,支持长时侦察和打击。
很多人一开始以为这是轰-20,但专家分析,它更像是无人版补充平台,技术上跟轰-20有共享,比如复合材料和隐身涂层。GJ-X的首飞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显示中国在无人化作战上领先一步,但轰-20本身还是有人驾驶的战略级平台。美媒《欧亚时报》评论说,这可能标志中国空军从防御向进攻转型的转折点。
为什么俄媒这么看好轰-20?因为它集成了美俄的长处。美国B-2隐身好,但航程和载荷有限;俄罗斯图-160速度快,能超音速突防,但隐身差。轰-20据说平衡了这些,隐身性能跟B-21相当,还加了电子战设备和数据链,能跟歼-20协同作战。
航程13000公里,挂载40吨,够打到美国本土边缘,这在战略威慑上是个大提升。中国空军现在有歼-20压制东北亚空中对抗,运-20加强远程投送,轰-20一入役,就能让空军真正跨入战略空军行列。美军方预测,到2035年,中国可能有50架轰-20,甚至更多,能用数百枚核弹头执行任务。
不过话说回来,轰-20还没正式亮相,各种参数都是猜测。西飞公司负责研制,从2016年到现在,炒作了近10年,网友都快等腻了。尤其是歼-36和歼-50这些六代机首飞后,大家对轰-20的期待更高。国外卫星盯着阎良飞行试验研究院,捕捉蛛丝马迹,但中国保密工作做得严实。2025年3月,有军事网站说首飞在即,2035年机队规模50架。5月,又有报道称总师是唐长红,他之前搞运-20成功,现在转战轰-20。8月,预测说可能在9月3日亮相,但没成真。10月,GJ-X的动静让大家又兴奋起来。
从全球格局看,只有中美俄有战略轰炸机。美国有B-52H、B-1B、B-2A,俄罗斯有图-160、图-95MS、图-22M3。中国靠轰-6撑着场面,但质量差距大。轰-20的出现,能结束美国在隐身轰炸机上的垄断。俄媒说,它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和智能蒙皮传感器,这些在歼-20B上验证过。价格上,一架轰-20造价高,可能抵20架歼-20,但性价比高,因为它能执行核常兼备任务。
现实点说,项目面临挑战。隐身涂层耐久性、高湿度环境测试,从2022年夏天就在南方基地搞。发动机密集试飞,脉冲爆震技术可能用上,提升效率。美媒担心,这飞机对美军是问题,能达第二岛链甚至更远。俄罗斯专家预测2025年量产,但发动机问题或成瓶颈,不过中国已解决大部分。
总的来说,轰-20是空军最后一块短板补齐的关键。跟航空母舰一样,是大国标配。中国不急于秀肌肉,但进度超出西方预期。俄媒的标题听起来吸引眼球,但背后的逻辑是,中国航空工业升级快,协同研发模式强。未来,轰-20服役后,空军体系更完整,能打击歼-20够不着的地方。军迷们继续等吧,或许年底就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