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当全军上下都在等待授衔结果时,有个人却意外地“消失”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个人本来稳稳当当能拿个上将,甚至有人说大将都不是问题。可最后呢?啥都没有!这事儿在当时可是炸了锅,连不少老战友都替他抱不平。
这个人就是张际春,二野的“三号人物”。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二野可是响当当的王牌部队,刘伯承当司令,邓小平当政委,而张际春就是政治部主任,妥妥的三把手。
毛主席为何要划掉他?
事情的转折点来得突然。
那天,授衔委员会把二野的名单递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拿起笔,一个个名字看过去,看到张际春的名字时,突然停住了。只见他毫不犹豫地把张际春的名字给划掉了!
旁边的军委工作人员看傻了眼,小心翼翼地问:“主席,这是…”
毛主席放下笔,语气坚定地说:“张际春同志不参加授衔,对于他,我有大用。”
这句话可不得了!要知道,能让毛主席说“有大用”的人,那可真不多见。可问题是,张际春到底哪里特殊,让毛主席宁可不给他军衔,也要留着他?
他本来稳拿上将军衔
咱们先来算算张际春的“底子”有多厚。
资历方面,1926年11月就入党了,1928年就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那会儿,他可是朱老总和陈毅都器重的人才,这份资历放在哪儿都不含糊。
战功方面更不用说了。红军时期,他在政工宣传岗位上发光发热,可别小看这活儿,当年红军能打胜仗,政工干部的作用大着呢!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哪一场不是他协助刘邓二人指挥的?
职务方面就更明显了。二野前委总共五个委员: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赓、李达。张际春排在陈赓前面,而陈赓可是大将!李达和其他几个兵团司令员都拿了上将,张际春怎么着也不能比他们低吧?
再看看其他野战军的政治部主任:一野的甘泗淇是上将,三野的唐亮是上将,四野的谭政直接就是大将!按这个标准,张际春拿个上将那是铁板钉钉的事儿。
原来毛主席早有安排
真相其实很简单,毛主席早就看出了张际春的真正价值所在。
1954年1月,张际春就被调到中央宣传部当副部长了。到了1955年5月,他连西南军区副政委的兼职都不干了,基本算是完全脱离军队系统。按照“地方干部不参与授衔”的原则,他确实可以不要军衔。
不过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毛主席觉得张际春在宣传工作上是个“宝贝疙瘩”。
早在红军时期,张际春就表现出了超强的政治宣传能力。刘伯承曾经这样评价他:“为二野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野打进南京后,张际春组织部队开展政治宣传活动,告诫同志们要记住历史教训,绝不能走李自成的老路。结果呢?南京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这可不是偶然的,张际春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还有解放大西南的时候,很多县城之所以能和平解放,正是因为张际春提前做了大量政治宣传工作。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事,可比打几场胜仗更珍贵。
他的选择让人敬佩
1954年,中央征求张际春的意见时,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总政协助罗荣桓当副主任,一个是当中宣部副部长。
第一个选择意味着他肯定能拿到军衔,第二个选择就是放弃军衔。张际春想都没想,选择了听毛主席的话。
1955年授衔结束后,面对家人的不解,张际春平静地说:“没有军衔,我一样要做好工作,我绝不能让毛主席失望。”
这份觉悟,这份品格,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令人心疼的结局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好同志,在十年特殊时期却遭到了政治迫害。那些阴谋分子长期批斗他,年近70岁的老人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重病入院。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1968年9月,张际春含恨离世。
直到1979年,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注下,张际春才得到平反。邓小平还亲自主持了他的追悼会,算是给这位老战友一个迟到的公道。
写在最后
张际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军衔,选择在另一个战场上继续战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你觉得张际春当年的选择值得吗?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选择会怎么决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默默奉献的老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