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长征》主创阵容近日揭晓,曾执导《觉醒年代》的张永新导演再度携手党史研究专家陈晋共同执笔剧本,延续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该剧承诺将严谨还原历史,避免任何对革命先辈的轻率演绎。
为真实呈现这段峥嵘岁月,制作团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精心准备,不仅组织美术人员多次实地调研,还安排编剧团队沿着长征路线进行深度考察。
在开机前的筹备会议上,制作方确认本剧将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完整展现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全过程,剧情时间线将延续至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节点。
在《伟大的长征》这部史诗级作品中,演员阵容的敲定引发了广泛讨论。
作为全剧的精神支柱,毛泽东同志的扮演者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剧组最终选择了54岁的资深演员于和伟担纲这一重要角色。
虽然于和伟的表演功力有目共睹,但其与历史人物的形象契合度确实值得商榷。
在演绎伟人形象的艺术长廊中,古月与唐国强早已铸就难以超越的丰碑,而侯京健、王仁君等后起之秀的出色诠释,则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表演参照。
作为中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于和伟以精湛的演技和极强的可塑性在影视圈占据重要地位。
无论是《觉醒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还是《军师联盟》里枭雄的霸气外露,亦或是《我是刑警》中警察的刚正不阿,他都诠释得入木三分。
然而在塑造特定历史人物时,演员与原型人物的契合度尤为重要。
长征时期的领袖正值壮年,而于和伟目前的年龄与这一形象存在客观差距,这无疑给角色塑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这位演员的面容轮廓饱满,乍看之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俊朗,但高挺的鼻梁与匀称的体态为其增添了几分硬朗气质。
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展现出沉稳内敛的独特魅力,只是忧郁的个人特质与角色原型存在明显差异。
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演员与人物形象的高度契合是基础要求,即便表演技艺炉火纯青,若外形气质存在偏差,依然会影响观众的代入感。
当于和伟以灰布红军装造型亮相时,标志性的发型与深邃的目光相得益彰。
他端坐时面容清癯、身姿挺拔,既有知识分子的儒雅风范,又透出领导者的威严气度。
令人惊喜的是,他的整体形象与原型人物高度契合,特别是侧脸轮廓的相似度令人惊叹,网友直呼剧照"像得吓人"。
这次造型的成功再次印证了演员外形与角色匹配的重要性。
当镜头聚焦于和伟的正面形象时,面部轮廓虽略显修长,但标志性的发际线、双眼皮特征以及唇边那颗极具辨识度的痣都得到了精准呈现。
只是演员的面部线条相比原型略显丰润,颧骨的棱角感也有所欠缺。
长征路上,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令人揪心,整个人瘦得几乎脱了形,但那双眼睛却格外明亮。
他的目光既深邃又温暖,仿佛能穿透黑暗,给人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于和伟的外形塑造虽与原型的宽厚面容存在差异——眉眼略显细长、下颌线条更为分明,但其棱角分明的消瘦轮廓却与历史影像中的形象高度吻合。
尤其当他凝神注视时,那双如炬般的眼眸里跃动着洞悉世事的智慧光芒,这种形神兼备的演绎让人对《》中"毛主席"的呈现平添几分信心。
于和伟此次诠释的"毛主席"形象颇具新鲜感,其眉宇间的神韵与原型颇为相似,但下颌轮廓的独特线条仍保留了演员的个人特色。
不过当他绷紧面容时,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便自然流露,加之其精瘦挺拔的体态,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特定历史阶段中领袖人物的风骨。
刚投入拍摄工作,于和伟便透露自己耗费六个月深入揣摩"毛主席"的思想历程,不断思考如何精准把握人物特质并呈现其精神内核。
从目前曝光的造型来看,演员通过细腻的妆容塑造,在保留个人特色的同时,成功捕捉到了角色的核心气质。
在诠释"周总理"这个角色时,曹磊的表演引发了观众热议。
与于和伟塑造"毛主席"时展现的精准把握不同,曹磊的演绎方式与观众心目中的周总理形象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演员与角色之间难以调和的整体气质上。
为还原"胡公"这一历史形象,演员不惜留须减重,力求形神兼备。
然而实际呈现效果与观众期待仍有距离——过于棱角分明的面部线条,既未展现出周总理标志性的方正轮廓,反而不经意间流露出几分书卷气,与革命领袖的英武气质形成微妙反差。
《伟大的长征》在演员阵容上可谓别出心裁,除王劲松诠释蒋介石外,其他重要角色均选择了与观众固有认知差异明显的演员。
于和伟将塑造毛泽东形象,何政军担纲朱德,曹磊演绎周恩来,张晚意则挑战张学良一角。
这些突破常规的选角能否精准把握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确实引人关注。
毕竟,革命历史剧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演员的表演功力,更需要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理解与真挚呈现。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