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陈赓问毛主席:当中央候补委员,我候谁的补?

1945年夏天,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落幕之后,党中央的几位重要领导人在延安聚首,拍摄合影留念。那时气氛融洽,来自各地的负责同志也都齐聚一堂。此刻,发生了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插曲陈赓不知何时走到毛主席身旁,轻轻拍了拍毛主席的肩膀,略带调侃地问道:“候补中央委员,我陈赓到底是替谁补缺?”

故事的背景要追溯到同年四月。随着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日军已显颓势,国内政治格局也孕育新变。在这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纷纷赶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重要会议。会上,来自中直、西北、晋察冀、山东、华中等八个代表团齐坐一堂,讨论新一阶段的全国布局和党内组织架构,核心议程之一便是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

陈赓作为党的主要军事领导之一,自然列席。他自信满满,曾打趣地对同事们说:“我衣服都备好了。”言下之意,自己必然能当选中央委员。然而现实却稍有差池,最终公布的44名中央委员名单中并未见他姓名,倒是在33名候补中央委员之列。对于这一结果,陈赓并未失意,反倒展现了坦然气度。毕竟在当时,资格和资历更高者众多,他自觉不落选也算合理。名单公布后,他仍与同志们聊笑风生,表示改日再争取就是。

会议结束合影时,陈赓趁机玩笑地对毛主席发问:“主席,候补委员究竟是候谁的补?”毛主席察觉其幽默用意,未作回应。身旁的会议副秘书长李富春却打趣道:“屁股上插党参,这就是‘后补’!”令现场气氛活跃起来,笑声连连。陈赓不甘示弱,笑着追着李富春“讨说法”,现场热闹非凡。

陈赓天性活跃幽默,这种性格在党内广为流传,成就了不少趣闻。他人生中的风趣故事远不止一例。1926年,正值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陈赓作为军队领导参与了会议。会上,他对代表王根英一见倾心,为表达情感,陈赓向同伴借纸笔,写下甜腻而真挚的情书条,悄悄递给王根英。王根英初看纸条,立刻瞪了他一眼,随即将纸条贴在墙上。陈赓再次递上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结果都被王根英一一贴墙。会议结束后,王根英径直离席,陈赓则不舍尾随。直到众人发现墙上的三张纸条,才明白过来,大家忍不住笑道:“这小子,可真有意思!”陈赓“墙贴情书”的事由此在党内传为趣谈。

陈赓善于变通、富含幽默,不仅表现在个人生活,在工作中也屡有体现。1952年6月,陈赓刚结束朝鲜战场的指挥任务,匆匆赶回国内。毛主席此时委托他,在北方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旨在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陈赓接手后,立即投入选址工作,最终将学院定在哈尔滨。历时一年三月,校园建筑拔地而起,定名“哈军工”。

校区建成,亟需师资,然而由于战乱,许多理工科专家遍布各地难以集中。陈赓不得不细心整理调动名单,整合力量。名单编好后,需经过周恩来总理批准,但总理事务繁忙,难得相见。陈赓只得每天往总理住所外等候,数日无果。直至一天清晨,总理在西花厅会见民主人士,陈赓终于等到机会,赶在总理去卫生间时递上名单。周恩来看他如此执着,不禁笑问:“不能等会儿?”陈赓答曰:“等一下您就走了。”总理无奈,只得现场签批。

凭着陈赓这份拼劲,哈军工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理工专家,迅速形成教学和研究力量,炮兵、装甲兵、导弹兵、防化兵等军种逐步建立。钱学森曾盛赞:“在我国现有基础条件下,能这么快建立这样一所综合性军事技术学院,是难以想象的成就。”由此可见,哈军工的成功,陈赓功不可没。

回望陈赓的一生,幽默智慧与创新精神相得益彰。他不仅为党内带来活力,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功臣。难怪后人将他与黄埔三杰齐名。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个风趣故事,更是一份值得铭记的国家贡献。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