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说军事:这个撤退老厉害了
你说咱们山东人唠嗑,谈到这事儿,第一反应就是“哎呀妈
”可别以为就是个简单的走人事儿
这撤退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其实,黄百韬那套撤退布局,看起来挺有章法的,但仔细想想,里面有不少“坑”,咱们今天就唠唠这事儿,别光说那三“想不到”
▎这兵团的布置,真是“老鼠拉木锨”
你想,黄百韬第7兵团下边的五个军,撤之前的排兵布阵
实在就是“老鼠拉木锨”那种感觉
第7兵团总部和第63军驻新安镇,旁边还有第25军在阿湖镇,离着新安镇也就十五里远
再往东点儿,有第64军刘镇湘驻高流镇,也就十里左右;还有第100军周志道在瓦窑镇,离新安镇也不远——大概有十里
这阵势看着挺稳的,但说实话,谁都知道,打仗讲究的是“有序撤退”
你说,这些军兵一退,得留出条路让主力能顺利跑掉,可这布局,偏偏就把重要的第25军、第64军放在外围,实力较弱的第63军和兵团部反倒挤在新安镇
就像是你家里搞装修,把厨房放在客厅里
还有,黄百韬自己很自信,觉得自己那堆工事坚固得像金城一样,曾经跟朋友、那会儿第13兵团的副军长李荩萱炫耀过,说“我这工事,铁打不动
”可说实话,工程再坚固
那些工事,打仗时没几天就变成“空壳子”了,谁都知道,真正的战斗力,是战场上的“活人”
▎撤退套路:看似有章法,实则漏洞百出
你想,那天早上,黄百韬还在兵团司令部开会,布置的撤退方案,听着像个“战术宝典”似的:第100军留守掩护,和第25军、44军一块儿在陇海铁路北边掩护撤退;第64军马上组织撤退
过了运河再建个防御阵地,掩护主力渡河;第63军也要赶紧行动,经过窑湾镇,越过运河
听着挺有章法的,谁也没想到
这一切居然就这么“磨叽”了
其实,事情就出在“安排”上
你说,既然要撤退,最重要的还是保证“有序”二字,可这安排,完全就像“老鼠拉木锨”
重点部队,比如第25军和第64军,明明是“主角”,却被安排在最前面
硬生生把“重要战役”让给了“配角”——第44军和第100军
就像你开车,车头还没稳稳当当,车尾就已经跑掉了
再说,更让人觉得“磨叽”的是,第63军的撤退方案没搞清楚怎么过运河
黄百韬和第63军的军长陈章,都没把渡河的具体办法想明白,直接就“走步”
你说,工兵营都抽走了,架浮桥的任务还没落实到位,等到他们来到运河边,浮桥都架不起来了
再说,那些粮草也挺奇怪,明明运河边的粮弹都运到徐州去了,偏偏还要在碾庄圩开战
难不成还想“再战一场”不成
你想,战场上,粮草重要,谁都知道,怎么能在粮草都调到徐州了
▎三大“坑”让撤退变成“闹剧”
说实话,这套布置,最大的毛病就是“漏洞百出”,犯了三大错误:第一,就是“整体部署”像个“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你想,撤退最关键的来了“重要的家伙”能稳妥跑掉,可这次,黄百韬偏偏把“关键”留在了后面,舍本逐末,搞得像是“救火救到一半”
第二,出在“让第63军单独行动”这事上
怎么能随便就搞个“潦草方案”
没有详细的渡河计划,等真到那会儿,谁都知道,这就像“瞎子摸鱼”一样
第63军自己过不过运河,都成事情
第三,最可笑的是,把“浮桥”任务交给第100军,却不给他们工兵,结果他们只能用自己部队的工兵营在炮车间架浮桥,等他们靠近运河,条件都已经不具备了
更奇葩的是,把第44师的主力还留在运河东岸,结果,铁路桥那边的第25军还要去炸桥
可不就是“兵败如山倒”
真是“看得俺心惊肉跳”
不过,咱们老乡唠嗑,也不能光吐槽,得看看,究竟哪里出了事情
▎总结:咱们讲讲这事的得与失
你看,咱们讲到这,心里也明白,兵团撤退这事,不是单纯的“跑”
黄百韬那套“战术”看起来挺“老厉害”的,但其实漏洞不少,就像咱们山东的老房子,砖头都结实,但只要有个缝
依俺看,他那一套“留在后面保护”的布局,关键部队没搞明白怎么渡河,也没安排好浮桥
磨叽到最后一败涂地也就成了“必然”
再加上,粮草都运到徐州去了,却还在碾庄圩打仗,这就像是“吃饱了撑着”似的
不过,咱们也别光光指责,毕竟战场上
哪有绝对的“得劲”方案
一场战斗,输赢就像“掰手指头”
有时就是这么个“走样”
但从这事儿里,咱们能学到的,就是“排兵布阵”的学问,不能随便走马观花,要讲究章法,要让“主角”在前面跑
否则,倒霉的还不是咱们自己
说到底,军事这玩意儿,讲究个“稳扎稳打”,不能像玩“哑炮”似的
希望以后,咱们的兵家策略能“地道”点儿,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