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之死,史料记载各执一词。然而,据其密友文强所述,其回忆应当更具真实性与可信度: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心灵备受折磨,焦虑不安,深恐蒋介石会将他无情地抛弃。这位充当奴才的角色,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数次面临被“赐死”的生死关头。与此同时,外界有三大会议正紧张进行。(双十协定之会、国民参政之议、政治协商之谈)取消特务机构,内有陈氏三兄弟。陈诚、陈立夫、陈果夫再加黄埔复兴社三人作乱,这都是生死关!”
戴笠倾注心血,多年精心操持军统,却不幸沦落到犹如主父偃、江充那般,内外受困,众矢之的。即便是老蒋,亦觉得这位“戴老板”权力过重,难以驾驭,于是心生召开“八人会议”之念,以商议裁撤军统之事。在会议通知名单上,戴笠位列第六,竟不及中统徐恩曾的继任者叶秀峰之先。
熟知那段历史的诸位读者想必明了,中统的影响力远不及军统,且其性质并非军队编制。那些电视剧中描绘的“中统少将站长”、“中统上尉情报员”的形象,实则有所偏差。军统最初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后更名为“国防部保密局”和“国防部情报局”,属于军队编制。相较之下,中统最初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后改称“党员通讯局”和“内政部调查局”,归属于党务部门。除非在军队中兼职,否则中统人员是无法获得军衔的。
戴笠身兼正授少将和挂中将的军衔,其麾下在编特务同样享有军衔,且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该部队人数众多,火力强大,足以轻松击败蒋军中的二流兵团。更为关键的是,这支武装力量完全受戴笠掌控。若他们发动兵变,推翻老蒋几乎轻而易举。
在抗战烽火中,戴笠所率领的武装力量便已令众多正规军望尘莫及。文强,曾任特务处上海办事处上校处长、苏浙行动委员会人事科科长、忠救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军统局华北办事处主任,并兼任冀察战区挺进第八纵队司令、第一战区调查统计室主任、中美合作所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副主任、军统局北方区区长,以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军统局东北办事处处长,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处长的要职,他在主持中美所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期间,其麾下“学员”的表现曾令汤恩伯与蒋鼎文等将领刮目相看。
那是在1943年四月,中美联合训练班设于汤恩伯将军第十三军的辖区之内。军长亲自致电文强。“贵班规模庞大,人数逾数千,装备更是远超我部,甚至超越了一个师的配备。因此,不宜将你们纳入我们的防御区域内。”
汤恩伯暗示十三军采取“委婉拒绝”的态度,文强无奈之下只得率领自己的“学员”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他还不忘为蒋鼎文提供了一份助力。“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的这座公路桥是由日本工程人员所建。若不将其摧毁,日本军队几个夜晚即可抵达。我们班级人数众多,装备有顶级炸药,难道我们就无法将桥梁炸毁吗?至于你所在的部队,家属人数同样众多,带着孩子,食物匮乏,沿公路哭泣。而我们班级拥有多部高性能的美式车辆以及粮食储备,负责将他们安全送往西安。”
该特训班副主任竟如此财势雄厚,以至于能够助战区司令一臂之力。此类特训班,戴笠至少创办了五所(不包括仅数百学员的青浦班与松江班),每所班次均非一期之计。经笔者粗略估算,仅临澧班、息训班、黔阳班、兰训班、建瓯班便汇聚了一万七千名学员。再加上由文强主管的中美班,接受过系统特训的特务人数已逾两万。
两万名训练有素的特务,并不仅限于军统局本部以及各大区、省站,他们还以各式各样的身份潜入警察局乃至正规军队之中。其中,更多人则被编入了一支四万余人规模的“交通警察总队”。在沈醉所著的《军统内幕》一书中,我们有幸得悉这一披露。戴笠先后在各地创办了十余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培育并武装了超过四万名特务武装部队。这支队伍,便是交警总队的前身。他们配备的武器包括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以及UD机枪。UDM42机枪、曲尺(M1911手枪)左轮、火箭炮似乎应是指火箭筒,鉴于美国的‘管风琴’火箭炮直至1943年才被投放到欧洲战场,因此不太可能是戴笠所使用的。。”
抗战终结之际,戴笠所直接掌管的“交通警察”已膨胀至二十个总队,并增设了数个“交通警察旅”——总队与旅均为同级编制,由此可知,戴笠麾下已拥有二十余个旅规模的“准正规军”。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部队所配备的轻武器数量甚至超越了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以其强大的火力、卓越的机动性和灵活的调度能力而著称。得益于接受过美国间谍机构的培训,以及全副美式武装的配备,加之指挥这些部队的军官多系军统特务出身,他们的顽固程度与残忍性远超其他反动势力。
二十余旅的规模,对于了解蒋介石军队编制的读者而言,自是心中有数,无需笔者多做解释。简言之,若算上“交警总队”,戴笠所能直接调遣的武装特务人数已逾十万之众。试问,这样的阵容,又怎能不让蒋介石夜不能寐?
戴笠离世之后,蒋介石将“交警总队”进行了拆分,其中部分单位甚至被改编成了正规军队。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的范汉杰,在回忆往事时曾提及:“汤毅生司令所率领的交通警察指挥部下辖的三个交警总队,每支总队都配备有两个步兵团的兵力。”
“交警第二总队经过扩编,成立了暂编第五十二师,由原总队长李嵩担任师长,并划归第六十军管辖。然而,交警总队原本隶属于军统特务体系,在人事和财务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立体系,曾泽生无法插手干预。由此可以推断,这实际上是杜聿明派来对第六十军进行监视的。”
唐生明将担任参谋长,沈醉则出任副官长。如此一来,其他“交警总队长”或许将摇身一变,成为“舰队司令”。值得注意的是,交警总队的军官们均在中美接受过培训,其文化素养远超其他部队。
胜利抗战之后,蒋介石始觉戴笠已将势力蔓延至十一个战区的外事领域。这些战区的“外事处少将处长”,无不归属军统体系。至于俗称“情报处”的第二处,其成员均为军统特务,并由军统少将出任处长,此种现象已然成为定规。
首先,他计划对改组后的国防部第二厅谍参系统及对外使馆的武官系统进行合法化改造,全面掌控,这一任务交由郑介民负责执行;其次,他将内政部警政司扩充为警察总署,旨在合法安置军统特务,实现对警察行政、人事及交易领域的全面控制,并推举唐纵担任总署长;最后,他将本局所有武装部队改编为警察总队,并推荐李崇诗担任海军陆战队司令,所需兵员将从本局武装部队中抽调。
戴笠心中所想颇为如意,却未曾察觉郑介民与他之间早已表面和睦而内心不和。唐纵亦早已萌生独立门户、独自发展的念头。即便李崇诗曾是戴笠在黄埔军校的同窗,但在郑介民担任“国防部二厅”厅长后,他亦不再对戴笠保持绝对的忠诚。
“化整为零”的密谈实则毫无隐私可言,会议纪要甚至可能被夸大其词地呈递至蒋介石面前。试想,蒋介石得知戴笠这等野心勃勃的阴谋,怎能不心生忌惮?
即便郑介民与唐纵未向蒋介石透露情报,蒋介石亦因戴笠所率领的庞大且装备先进的武装力量而心绪不宁。史料记载该部队规模从四万至二十万不等,无论实数如何,都超出了戴笠的直接指挥权限。蒋介石仅需一声令下,便能更换各兵团司令,然而交通警察总队却唯戴笠马首是瞻,这无疑触及了蒋介石的敏感神经。
细读二十四史,不难发现戴笠在抗战胜利后命途多舛:无论是作为老蒋身边的来俊臣,抑或是刘瑾式的角色,一旦其行为对老蒋的权威构成挑战,最终往往难逃一死。
戴笠或许也预感到自身安危堪忧,因而构思了三条可能的出路:一是远赴海外躲避灾祸,二是改行担任海军司令,三是将情报机构拆分重组,自任“暗夜皇帝”。
无论何种途径,蒋介石均不让戴笠逃脱,最终戴笠只能以“机械故障坠机”收场。试想,若您身处蒋介石之位,目睹戴笠的武装力量足以轻取一个普通兵团,您将如何处置和应对?戴笠若在,军队的改编与裁减又如何能顺利进行?戴笠若存,改编和裁减又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