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声音迅速对撞。一边拍手叫好,说这是保护本土制造,终于有人把“免税小包”这根刺拔了。另一边心里犯嘀咕:堵了门,日常百货是不是马上涨价?更敏感的是,特朗普抛出的逻辑让人后背发凉——不碰中国,就能到处施压。真是高招,还是赌命?他只给结论,不给细节。企业、平台、消费者都被迫跟着他的节奏走,最关键的一点,他按下不表。
先把来龙去脉剥开。所谓de minimis,就是单件入境物品申报值低于800美元即可享受简化通关,关税基本不收。门槛高、流程快,电商玩出了花。SHEIN、Temu这类平台靠算法推送和柔性供应链,几块钱的配饰、十几块的衣服,直接从工厂发到美国客厅。平台不租门店、不囤大仓,轻身上阵;美国消费者尝到便宜好货;海关面对海量碎片包裹,想查查不过来,想挡挡不住。美国本地商家叫苦:对手绕着正规渠道跑,价格还压得你喘不上气。物流商则说,单量爆了,但监管新规一来,航线、申报、分拣都得重排。政策、市场、民生三股线纠缠在一起,谁也跑不掉。
7月,白宫官宣准备终止de minimis,意思很直白:进来的货,不再看金额,一律按规收税。资本市场立刻起波纹,跨境电商股价先跳后稳,行业内部连夜开会,备选方案从本地建仓到合规报关全摆上桌。美国民众的反应分裂,有人说总算扶一把工厂,有人担心超市货架的标签价要改。表面看,政策有了、态度也明了,风头似乎过去。但静水里转着暗涡。
反对声此时冒头。零售业协会指出,小包裹并不全是海外电商,很多也是海外游客寄回的个人用品,统一征税会把无辜也裹进去。中小卖家担忧,自己靠的是灵活小单和快周转,突然加税、加查验,现金流会断。欧洲几家媒体也发文敲打美国的单边做法,警告供应链震荡会外溢。更复杂的是,中国平台没有高调回击,只是悄悄做调整:优化路径、分流时效、研究合规方案。特朗普的打法像边走边瞄:先亮出大棒,再看看风向。看上去雨过天晴,实则各方都屏着气,没人敢说局势稳定。
转折点出现在7月29日。一篇自媒体文章爆火,核心意思是:只要别碰中国,其他对手都能压。乍听夸张,但对照过去几年特朗普对外出手的清单,逻辑并不难懂。对日本,借芯片供应链重塑施压,谈到汽车关税、军费分摊,日本几番犹豫后配合了出口管制;对欧盟,汽车税与产业补贴轮番上桌,政策数次偏向美国;对菲律宾,演训加条约施压,最终换来公开站队和额外军购;对加拿大,关税谈判像打预防针,嘴上说“帮了你”,实际要价不低。强压一轮,结果往往是对方退一步、再退一步。
而对中国,画风不同。没有正面冲撞的高分贝,更多是政策试探和议题切割。更有分析注意到,当美国放开英伟达对华芯片某些出货限制时,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在制造谈判缓冲区:先松一扣,后面好换别的筹码。这一反转让前文埋下的伏笔对上了:原来所谓“世纪漏洞”,不是快递单上的小数点,而是特朗普的选择性出拳——硬的暂缓,软的猛攻。矛盾在此刻拉满:盟友感觉被拿捏,中国不接招,美国国内舆论却把这当成务实。
中国这边的节奏同样耐人寻味。没有正面口水,只有打法微调:部分品类提前报关,部分货走本地仓与集运,部分平台强化合规与售后。看着像退了一步,实则换了赛道。对中国的影响并非单一利空:低值单红利减少,逼着企业升级品质与服务,做长期品牌;跨境生态未必萎缩,可能转向区域仓、渠道合规、税务透明的重资产模式。短期疼,长期可能更稳。分歧在这一阶段加深:美国要立刻见效,中国拉长战线;盟友怕被裹挟,平台怕被误伤。和解的窗口没关,但缝隙比以前更窄。
直说吧,这套打法听着很灵:难啃的先放着,能压的先压,既省力又好看。可问题摆在桌上,保护制造与物价稳定能兼得吗?统一征税真能救活工厂,还是把账单丢给消费者?嘴上说不打中国,手上却绕着技术、签证、供应链拧螺丝,逻辑自洽吗?要是按这个标准算高明,那被挑中的盟友算不算“配合得体”?假装夸一句,这种“聪明”确实省了口水,但长期账恐怕算不清。
到底该不该为“终止免税小包”叫好?一派说不打中国就是务实,先把能拿的拿到手,盟友和平台认栽也正常;另一派说这是挑软柿子捏,成本转嫁给普通人,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你觉得是务实的棋,还是短视的拳?不碰最硬的对手,是智慧,还是心虚?欢迎留下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