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关东军挠痒痒?我跟你讲,但凡对那段历史有半点敬畏之心,都说不出这么轻飘飘的话。
总有人在网上叨叨,说东北抗联十四年,打的都是些小打小闹的游击战,没攻下过几座城,也没打过什么大规模的歼灭战,对日本关东军来说,不过是疥癣之患,无关痛痒。
然后呢?话锋一转,就是那套老掉牙的“东北军一枪不发”、“几十万怂蛋撤入关内”的陈词滥调。
真的如此吗?那段浸透了鲜血和冰雪的历史,真的就这么不堪?
要想知道东北抗联的分量,你得先看看他们的对手是谁。
关东军!号称“皇军之花”,王牌中的王牌。从士兵到军官,都是日本陆军里最精锐、最狂热的分子,武器装备更是武装到了牙齿。他们盘踞东北,把那片黑土地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和战争机器。
而我们的抗联呢?
他们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林海雪原里,跟武装到牙齿的关东军玩命的战士。没有后方,没有补给,甚至连一顿饱饭都是奢望。饿了,就啃冻得像石头的树皮;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身上穿的,是打烂了都舍不得扔的单衣。手里握的,是子弹打一颗少一颗的破枪。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这样地狱般的绝境里,你猜他们交出了怎样一份答卷?
17万!
根据战后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东北抗日军民,总共干掉了17.2万日军!这个数字,不是我们自己吹的,是中国军事博物馆白纸黑字写着的。就连日本外务省自己都公布过,在“满洲”总共折了26.5万人。你就算把苏联人干掉的8万多刨去,剩下的,就是这片黑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战果。
觉得数字太空洞?行,我们看细节。日本学者黑羽清隆写的《日中十五年战争》,里面有一笔笔的账:1932年,日军在东北减员3万人;1933年,4.2万;1934年,3.9万;1935年,5.4万。短短四年,加起来就超过16万人!
当然,减员不等于全部死亡,但这个烈度,你细品。这意味着在东北的每一片山林、每一条河谷、每一片青纱帐里,几乎天天都在上演着最血腥的厮杀。
有人又会说了,这是广义上的抗日武装,不能全算在狭义的“东北抗联”头上。
好,那我们就只算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联作为绝对主力的战果。日本厚生省自己统计,从这时候开始,日军在东北又死了4.6万人。刨去跟苏联人冲突死掉的,也还有接近4万人。这4万人,绝大部分都是杨靖宇、赵尚志他们领导的抗联,一口口啃下来的硬骨头!
这哪里是挠痒痒?这分明是剜心头肉!
东北抗联的存在,最大的意义甚至还不是这串冰冷的数字。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更是一种让侵略者夜不能寐的梦魇。
你知道日本人为了对付抗联,被逼到了什么份上吗?他们搞出了惨无人道的“集团部落”,也就是所谓的“人圈”。把散落的村庄强行合并,在周围建起两米多高的大墙,拉上铁丝网,四角修上炮楼,日夜有伪军站岗。老百姓进出都得搜身,天黑就宵禁,连下地干活都不准带午饭,就为了断绝抗联跟群众的任何联系。这种“人圈”,日本人修了上万个,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个天文数字。
这不就是被逼急了眼,才想出的损招吗?
更有一个叫岸谷隆一郎的日军少将,是当时伪满洲国警务厅的头子,专门负责“讨伐”抗联。这家伙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心狠手辣到了极点。可就是这么一个刽子手,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居然在自己的官邸里,用当年杨靖宇将军牺牲时使用的同款手枪,先杀了妻子儿女,然后自杀了。在他的遗书里,充满了对“讨伐”失败的绝望和恐惧。能把一个屠夫逼到这种地步,东北抗联的战斗力,还需要怀疑吗?
他们不仅仅是在战斗,更是在给日本的战争机器疯狂“放血”。
抗联的战士们,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不断地插向日军的运输线、矿场、粮仓。今天炸你一段铁路,明天烧你一个仓库,让日本人疲于奔命,经济损失惨重。为了围剿神出鬼没的抗联,日本被迫在东北常年维持着至少15个师团、超过70万人的庞大兵力。
70万!你想想看,如果这70万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在七七事变后全部涌入关内,我们的正面战场,会面临多大的压力?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可以说,东北抗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这份辉煌的战绩背后,是同样触目惊心的牺牲。
整个东北抗日武装,牺牲了整整56万人!其中,狭义上的东北抗联,就牺牲了10万人。总司令赵尚志,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倒在了那片冰冷的土地上。11位军长,打到最后只剩下2个!师长、支队长以上的干部,牺牲了42位!
这是一场几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战争。到最后,整支队伍被打散,只剩下不到一千人,被迫撤入苏联境内,整编为苏联远东红军第88独立步兵旅。这支特殊的部队里,有中国人,有朝鲜人,甚至还有少数民族战士,比如后来成为朝鲜领导人的金日成,当时就在周保中将军的麾下担任营长。他们并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在苏联接受了更现代化的军事训练,时刻准备着打回老家去。1945年,当苏联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时,88旅的将士们作为先头部队,终于堂堂正正地打了回来,亲眼见证了侵略者的覆灭。
他们,回家了。
2015年,九三大阅兵。当“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走过天安门时,镜头给到了他们那面锈迹斑斑、甚至带着弹孔的军旗,整整21秒!这是所有旗帜里独一档的待遇。
那21秒,无声胜有声。它告慰的,是杨靖宇胃里还未消化的草根,是赵一曼指骨被寸寸碾碎的剧痛,是八名女战士投入滔滔江水时的决绝,更是那片白山黑水间,牺牲的整整56万英魂!
所以,别再说那是“挠痒痒”了。
那是十四年的血战,是惊天动地的怒吼,是一个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点燃的、永不熄灭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