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画面,天生就是用来打脸的。
你比如说,贝尔格莱德。
26年前,这里的一声巨响,让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捏紧了拳头。
我们的使馆被炸了,对方轻飘飘一句“地图用错了”,这事儿就算翻篇了。
那种憋屈,就像一根刺,扎在那一代人心里,一扎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后,还是贝尔格莱德,就在离那片废墟不远的地方,一架叫歼-35的“鹘鹰”战斗机,安安静静地在那儿晒太阳。
那通体的科幻涂装,那流畅得不像话的气动布局,简直就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这场景,怎么说呢?
就好像一个当年被人在家门口扇了耳光的少年,二十年后开着一辆对方倾家荡产都造不出来的跑车,慢悠悠地停回了老地方。
他一句话没说,但周围的空气里,全是噼里啪啦的响声。
这事儿把隔壁的印度媒体都给整不会了,琢磨半天,憋出一句:现在才算搞懂,1999年那几颗炸弹,炸掉的不是中国的未来,反而是美国霸权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这话,糙是糙了点,但理不糙。
时间是个魔术师,咱们把带子倒回去。
回到1999年,那会儿我们的空中主力是啥?
是还在修修改改的“八爷”,面对人家在天上横着飞的B-2隐身轰炸机,咱们连人家的影子都摸不着。
除了抗议,除了愤怒,我们手里几乎没牌可打。
那感觉,就是一个拿着大刀长矛的武林高手,遇上了端着加特林的未来战士。
那一炸,是真把我们给炸醒了。
什么“造不如买”的鬼话,一夜之间没人再提。
我们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世上没有救世主,安全感这东西,只能从自家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于是,关起门来,一场史诗级的“攀科技树”开始了。
航空发动机、雷达、隐身材料……这些曾经被人家“卡脖子”卡到快窒息的技术,被我们一个个从泥潭里硬拽了出来。
这条路有多难?
这么说吧,就是在一个没有攻略、没有地图、甚至连新手装备都没有的游戏里,硬生生打通关。
所以,你看今天,我们去塞尔维亚参加防务展,歼-35只是个领头的,后面还跟着直-20、运-20、翼龙无人机,乌泱泱地来了一大家子。
这已经不是卖东西了,这是在办“技术成果汇报展演”。
最有意思的还是美国的反应。
一听说塞尔维亚要跟我们谈生意,华盛顿那边立马急了,又是打电话又是递条子,潜台词就一句:“不准买!”
结果呢?
人家塞尔维亚总统压根不接茬,当着全世界的面说:“我们正在和中国朋友谈,谈得很好。”
这就奇怪了,以前不是你美元大棒一挥,全世界都得抖三抖吗?
怎么现在不好使了?
其实也没啥复杂的。
你这边,当年不可一世的B-2,现在飞一次的保养费都能把五角大楼的会计愁秃了头,自己都盘算着赶紧让它退休。
你心心念念的六代机,因为几个关键零件还得从国外进口,迟迟憋不出来。
再看我们这边,歼-35已经能拉出来遛弯了,无人僚机都快配齐了。
此消彼长,这笔账谁都能算明白。
技术这东西,才是硬通货。
说到底,是交朋友的逻辑变了。
以前那种“当大哥,收保护费”的模式,越来越玩不转了。
现在大家更喜欢“合伙做生意,有钱一起赚”的剧本。
我们卖东西,不跟你扯别的,就谈产品本身,互相尊重,互利共赢。
这种清爽的合作方式,跟那种动不动就拿“家法”威胁你的,你说你选谁?
26年前的贝尔格莱德,我们流下的是血与泪。
26年后,我们带着自己的争气机回到这里。
那几枚炸弹确实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伤疤,但谁也没想到,这伤疤最后竟然长成了一对翅膀。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幽默。
你们说,当年按下发射按钮的那个人,看到今天的歼-35,会是啥表情?
评论区开个脑洞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