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A股市场可谓风生水起,沪指从3300点一路攀升至3800点上方,创新药、人形机器人、算力等板块轮番领涨。政策托底、科技突破与资金驱动三重利好共振,让市场呈现出一片"慢牛"态势。但就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发现身边不少朋友反而亏钱了——这不禁让我想起那句老话:"利好出尽是利空"。今天,我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真相。
一、利好消息背后的博弈论
中国基金报最近发布的《A股四季度投资展望》指出,科技成长与"反内卷"领域将成为四季度主线。AI算力、机器人、创新药等硬科技领域景气度明确,化工、煤炭等板块龙头盈利质量有望改善。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好。
但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要说的是:任何消息本身都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解读这些消息的人是谁。这就好比"小马过河",同样的河水在老牛看来很浅,在小松鼠看来却很深。在股市里,机构和散户对同一则消息的解读往往截然相反。
举个例子:当一则利好消息公布时:
如果散户都在观望,机构往往会推动股价上涨吸引跟风;如果散户已经重仓持股,机构反而可能借机砸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利好出尽是利空"的现象。问题的核心在于:消息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机构如何利用这些消息。
二、寒武纪的启示:不看高低看行为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2025年那波行情中的"寒武纪"。当时这只股票遭遇了无数质疑,"估值太高了""涨得太多了"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回头看,任何觉得它涨高了的判断都被打脸了。
从走势来看,"寒武纪"确实经历了长时间的震荡。这就是单纯看技术面的局限性——走势往往只是掩盖真实交易意图的"障眼法"。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交易行为本身。
随着量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资金行为的真相。下图是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提供的交易行为数据:
图中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可以看到:
在2025年8月大幅拉升前,"寒武纪"的机构交易已经持续活跃了6个月;2023年快速反弹后长达8个月的调整期间,机构交易反而更加活跃。
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上涨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机构长期运作的结果。当你在质疑"是不是涨太多了"的时候,机构可能才刚刚开始布局。
三、西藏天路的案例:行为决定一切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西藏天路"。这只股票在今年成为大牛股之前已经连续上涨数月:
有趣的是:
在概念爆出前股价已创新高;概念出来后继续大涨;但当绿色线(代表某种量化信号)出现后不久就开始调整。
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决定股价的不是消息本身,而是机构的参与程度。只要机构持续参与,"高估值"根本不是问题;一旦机构撤离,"低估值"也救不了股价。
四、量化数据的价值:还原市场真相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们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学会用数据说话。
传统的技术分析有个致命缺陷——它只能告诉你过去发生了什么(价格、成交量),却无法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谁在买卖)。而量化数据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还原市场真相:
识别真假突破:通过分析不同资金主体的行为特征;发现隐藏机会:在市场普遍悲观时找到机构的蛛丝马迹;规避潜在风险:在表面繁荣下察觉资金的悄然撤离。
比如下面这张图就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阶段的资金行为特征: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回到开头提到的《A股四季度投资展望》,报告确实指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投资方向。但我更想强调的是:
不要被表象迷惑:政策支持、产业趋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资金是否真的在流入;建立数据思维:学会用量化工具分析市场行为而非单纯依赖消息面;保持独立思考:当市场共识过于一致时往往意味着转折将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市场上有很多量化分析工具可以选择。
最后我想说: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筛选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和工具。
声明
本文所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分享及网络公开信息整理而成。部分数据及图表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仅供参考学之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策略。所有以本人名义进行的投资咨询活动均属诈骗行为请勿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