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中小银行降息潮再起!存款利率“倒挂”,“存款搬家”结束了吗?

进入2025年第四季度,一场由中小银行掀起的存款利率下调潮,再次将“存款搬家”这个老话题推上风口浪尖。上海华瑞银行年内第七次下调利率,浙江平阳浦发村镇银行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腰斩”式下调80个基点,河南、吉林等地多家农商行、村镇银行也纷纷跟进。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银行出现了“长短期存款利率倒挂”——五年期利率竟低于三年期,储户“存得越久,收益越低”的怪象,彻底颠覆了传统储蓄逻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这一轮降息潮,是意味着“存款搬家”已经结束,还是新一轮资金大挪移的开始?

降息潮起:中小银行的“生存保卫战”

此次降息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银行在持续承压下的必然选择。核心原因在于“净息差”这一生命线已逼近警戒线。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与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近年来,为支持实体经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银行的“资产端”收益被不断压缩。与此同时,银行在2022至2024年吸收的大量高息存款正集中到期,银行面临巨大的付息压力。

在所有银行中,中小银行的压力尤为突出。它们不像国有大行拥有庞大的基础客户和低成本的结算存款,过去为了吸引储户,往往通过更高的存款利率“揽储”,导致负债成本本就偏高。如今,在资产端收益下降而负债端成本刚性的双重挤压下,净息差被压缩至历史低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2%。对中小银行而言,下调存款利率,降低负债成本,已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否”的“保卫战”。

“存款搬家”结束了吗?数据揭示真相

市场对“存款搬家”是否结束的判断,一度因近期数据而摇摆。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新增12.73万亿元,仅9月份单月就增加了2.96万亿元。单看这些数字,似乎居民正将钱重新存回银行,“存款搬家”到股市、理财等市场的趋势已经逆转。

然而,深入分析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9月份的存款大幅增长,与银行季末考核的季节性因素密切相关。银行在季度末往往有冲存款规模的业绩压力,会通过各种手段(如企业资金临时划转、高息协议存款等)做大一般性存款规模。因此,9月的存款增长,很大程度上是“脉冲式”的短期行为,并不能代表长期趋势的扭转。

事实上,居民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随着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出现“倒挂”,风险厌恶型客户已经开始“用脚投票”。部分资金正从长期定期存款转向短期存款或活期,以等待利率企稳,避免被长期锁定在低收益上。另一部分资金,则在寻找更稳健的替代品,如国债、大额存单(9月大额存单利率逆势上涨)、货币基金等。这表明,“存款搬家”并未结束,而是从过去大规模涌向股市、高风险理财的“激进模式”,转变为在低风险资产内部进行优化配置的“精细化模式”。

未来趋势:理财市场或迎“超额修复”

“存款搬家”的下一站在哪里?市场普遍将目光投向了银行理财。中信证券预测,10月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迎来“超额修复”,增量或超万亿元。这背后有两个关键驱动因素:一是2020至2021年“超额储蓄”期间存入的大量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正迎来大规模到期潮,这笔资金需要寻找新的去处;二是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进一步凸显了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相对收益优势。

在低利率环境下,以“固收+”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因其能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在控制波动的同时增厚收益,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工银理财、信银理财等机构负责人均公开表示,多资产、多策略是应对当前挑战的行业共识。可以预见,未来居民的“广义存款”(包括银行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货币基金等)向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转移趋势仍将持续。

综上所述,中小银行的降息潮,非但不是“存款搬家”的终点,反而是这一长期趋势深化的催化剂。它迫使居民重新审视资产配置,加速了资金从低效的长期定存向更具效率和弹性的金融产品转移。这场“搬家”或许不再有昔日的喧嚣,但其对居民财富版图的重塑,才刚刚进入深水区。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