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刚刷到那个视频,听着那录音,血压都要飙升了。王家卫导演,那可是拍出《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的大师啊,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来?一个渐冻症的编剧,身体那么虚弱,还要被这样逼问,这是人干的事吗?
看着那个视频,听着王家卫语气里那种理所当然的“审问”,感觉就像在看一出狗血剧,还是加了苦情的。古二,那个编剧,拖着病体去买了烧烤回来,想着能让大家吃点好的,结果呢?回来就被一连串的质问:“我的最爱?秦老师的最爱?”这语气,听着就让人不舒服,好像在查户口,又像是在施压。
然后说到“点鸡皮”这个事,我当时就想,一个病人,身体不适,有点小情绪,很正常吧?难道连生病都不能有点“人性化”的需求了吗?王家卫却抓住这一点不放,好像抓到了什么把柄一样,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旁边的人,似乎还在火上浇油,跟着起哄。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们竟然拿渐冻症患者的健康状况来开玩笑。当古二试图解释,说土豆片是优质碳水,这是一种营养学的观点时,秦老师和另一个谁,居然立刻就笑话他,说他健身?然后又补刀“你不健的!”。这什么意思?觉得病人就不能谈健康,不能有自己的健康认知吗?这简直是把别人的伤口扒开,然后狠狠地撒一把盐。
王家卫导演最后的“我毁了你”那句话,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这话从一个导演口中说出来,尤其是对一个病中的编剧,这得是多大的恶意,多大的压迫感?那“嘻嘻嘻”的笑声,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感觉不是在录音棚,而是在某种逼供现场。
我搜了一下,古二这个编剧,确实患有渐冻症,这病有多难受,大家应该都知道。他身体已经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还要在工作上遭受这样的对待,这简直是双重打击。而且,这种情况下,还被这样公开地“羞辱”,换谁都受不了。
现在全网都在替古二鸣不平,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很多网友都开始深挖王家卫剧组的一些“黑历史”,说什么让编剧带病改剧本改了十八稿,半夜三点还叫人出去买夜宵。这些细节如果属实,那真的是让人觉得,这哪里是在搞艺术创作,分明是在消耗人的生命,是在挑战人的底线。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的事情了。在一些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所谓的“艺术追求”,有时候会不会就成了压榨员工的借口?尤其是面对身体有恙的员工,更应该给予关怀和体谅,而不是变本加厉地施压。
古二选择把这个录音曝光出来,我觉得也是被逼到绝境了。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和不被尊重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最脆弱的时候,他可能会做出一些看起来“鱼死网破”的举动。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环境,整个氛围,把他推到了那个位置。
如果换做是我们,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要被这样对待,被质疑,甚至被嘲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个相对健康、尊重的工作环境?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很多在职场上,或者在创作过程中,那些默默承受压力的人。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才华,是不是就应该被这样肆意地挥霍和践踏?
我们看到的,是光鲜亮丽的电影,是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但背后有多少人的血汗,多少人的隐忍,多少人的无奈?
这次事件,也算是一个警钟吧。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和商业价值的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一下,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健康,他们的尊严。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如果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对生活的剥夺和压榨,那这样的艺术,还能有多么打动人心?
而且,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会对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个健康的团队,一个正常的创作氛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而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战战兢兢,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
古二这次的选择,虽然带来了争议,但至少让更多人看到了,在光鲜的艺术背后,可能存在的阴暗面。
我真的希望,未来的创作环境,能够更人性化一些,更尊重一些。
毕竟,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尤其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
不知道经过这件事,王家卫导演会不会有一点点反思。
或者说,这样的事情,还会不会再发生。
声明:个人观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编写,仅供参考,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