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递水的工作人员大概不会想到,几分钟后,整个体育场会因为眼前这个安静接过水杯、轻声说谢谢的男人而彻底沸腾。网上那些00后的小孩,估计有一半都在发弹幕问这人谁啊,但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全运会这种场合,金牌才是主角,这道理谁都懂。可偏偏最后被人反复刷屏的,是一个唱歌的,还是个唱了四十年歌的老人。节目单上那个安排,汪明荃坐镇中间,压得住场,把最后的万众瞩目留给刘德华,这手腕玩得高明。既给了老前辈尊重,又把最亮眼的时刻,给了那个最能引爆全场的人。这种不动声色的排面,比直接C位出场要厉害得多。
很多人说他敬业,凌晨三四点还在片场的消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这词现在听着有点空,但放在他身上,就变成了一堆吓人的数字。一年三百多场活动,比很多天天喊累的年轻偶像排得都满。这种不是敬业,这几乎是一种惯性,一种停不下来的奔跑。就像一辆高速运转了几十年的机器,你甚至会担心,它要是突然停下来,会不会散架。
有趣的是,现场的分裂感。90后们几乎是下意识地跟着合唱《中国人》,那旋律刻在DNA里了。00后,一边在网上问是谁,一边转头就能用他那首《忘情水》给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剪辑视频。港乐好像就这么被切成了两半,一半在怀旧,一半在解构,但刘德华这个人,恰好就站在那个切口上,两边的人都绕不开他。
说起来,香港电影资料馆前阵子修复了他早期的电影片段,放到现在看,特效土得掉渣,但那张脸,那个眼神,是真的能打。演技这东西,不像特效,不会过时。谭咏麟演唱会能破千万票房,周润发拿过国际大奖,但似乎只有刘德华,始终保持着一种无处不在的在场感。从洛阳理工学院的演讲直播,到这次全运会的压轴,他总能出现在最意想不到、却又好像理所当然的地方。
马来西亚那边的转播,观众互动出奇地多。那边华人多,对港星有种天然的情结。这种情结,如今在内地市场,已经变成了某种需要被重新审视的东西。流量明星的粉丝会说,我们家哥哥数据比他好,热搜比他多。这话没错,但流量是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刘德华更像是一块礁石,潮水涨了又退,他一直都在那儿。有人说他人品好,这话说得太笼统,不如说他更懂得在这个圈子里,如何长久地做人。
最近有个公司想用他的AI形象开演唱会,闹得沸沸扬扬,争议很大。你看,即便是他这样的人,也得面对这种新时代的挑战。虚拟偶像,AI换脸,这些年轻人玩的东西,正试图重新定义偶像这个词。一边是几十年的真人敬业,一边是技术合成的完美人设,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讽刺。
全运会结束了,奖牌挂在了运动员的脖子上,但那个晚上,很多人心里挂着的,可能还是那个穿着白衬衫唱《中国人》的身影。这到底是时代的胜利,还是时代的悲哀?或许都不是,这只是一个叫刘德华的人,还在那唱着。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