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即日起至8月31日全面禁止汽油出口,覆盖所有炼油厂和贸易商。这是2025年内第二次出口禁令(2月曾颁布半年禁令),也是过去两年中第四次临时管制。
价格应声暴涨:禁令发布后48小时内,俄罗斯大宗商品交易所的AI-95汽油批发价飙升至每吨77,000卢布(约965美元),较上月暴涨23%,创历史新高。
民生压力加剧:加油站零售价同步攀升,部分地区民众排队囤油,政府紧急对加油站限价,并释放15万吨国家储备平抑市场。
三重危机:禁令背后的“燃眉之急”
2025年初以来,乌克兰对俄炼油厂发动至少12次无人机袭击,最新一次在8月2日击中关键装置,导致日均4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瘫痪,部分设备修复需1-6个月。受袭炼油厂占全国产能18%,直接打乱夏季增产计划。
季节性需求“撞上”制裁瓶颈
夏耕高峰:7-8月是俄罗斯农场集中作业期,柴油与汽油需求激增,日均消耗量比平日高30%。
制裁后遗症:西方禁运导致炼油厂关键零部件(如催化裂化装置)交付延迟,设备老化率超40%,检修周期被迫延长。
地缘博弈的“燃料筹码”
边境管控同步升级:俄罗斯关闭与乌克兰接壤的20个陆路口岸(13个公路+7个铁路),顿巴斯地区物资流动被严格限制。分析认为,此举既是为防止能源走私,也可能为军事行动铺路——前线16万俄军日均消耗燃料3.5万吨,需优先保障。
全球涟漪:影响有限但暗藏变局
尽管禁令引发短期震荡,但全球市场总体平稳:
出口量级微弱:俄罗斯日均汽油出口仅10万桶,不足全球海运贸易量的2%,主要买家为非洲、中东及独联体国家。
替代源迅速补位:尼日利亚、印度炼厂加大出口填补缺口;布伦特汽油裂解价差短暂冲高后回落。
中国几乎无感:中国自俄汽油进口占比不足1%,国内炼厂高开工率确保供应充裕。
真正的冲击在俄欧能源“离婚”:
欧盟已与美国达成协议,未来三年豪掷7500亿美元采购美国能源,彻底替代俄油俄气。2024年俄欧能源贸易额仅320亿欧元,较2021年缩水66%。俄外长拉夫罗夫嘲讽:“欧洲甘愿用高价美油加速去工业化,我们乐见其成!”
自救组合拳:俄罗斯的“非常手段”
为渡过燃料危机,俄政府多管齐下:
产能挖潜:强制炼油厂夏季增产3%,违者吊销许可证;
打击囤积:秘密警察突袭32家涉嫌囤货的加油站,罚没1.2万吨汽油;
战略转向:加速与中方合作开发新能源技术,将战时能源缺口转化为产业升级推力。
风暴眼:8月31日后的三种可能
随着禁令截止日临近,三条路径逐渐清晰:
延续禁令:若前线战事升级或炼厂修复滞后,禁令或延长至秋收后(10月底);
局部解禁:优先恢复对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盟国供应,稳定“后苏联圈”;
永久配额制:仿照天然气出口模式,对汽油实施“国内优先”出口配额,彻底重构能源贸易结构。
结语:燃料管制的背后,是国运的豪赌
8月5日,圣彼得堡交易所的汽油报价屏仍跳动着血红数字;而在千里之外的顿涅茨克,俄军坦克正加注最后一箱AI-95汽油。这场持续33天的禁令,早已超越经济调控范畴——
它是战场燃料的争夺,
更是大国能源主权的终极博弈。
俄罗斯用23%的价格涨幅,换取的不仅是夏耕的柴油与战车的汽油,更是在西方制裁铁幕下撕开一道生存裂缝。当欧盟为美国能源多付万亿账单时,历史终将证明:
资源自主者,方能在凛冬中点燃火种;
仰人鼻息者,终被锁进依附的囚笼。
此刻,禁令倒计时的滴答声,正与前线战车的引擎轰鸣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