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报价单,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往下掉。
这已经是第三次修改方案了,可对方就是不松口。
会议室里的空调呼呼地吹,他却觉得后背一阵阵发烫。
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客户突然盯着他办公桌上的照片问:"老哥当过兵?"
"侦察连,98年抗洪那会儿在九江。"老张随口应道。
客户眼睛一亮:"巧了不是!我当年在工兵团,就在你们下游!"俩人越聊越热乎,原本僵持不下的价格问题,三言两语就谈妥了。临走时客户还拍着老张肩膀说:"都是穿过军装的,信得过!"
这种事儿在退伍老兵圈子里不算新鲜。当过兵的人都懂,那身军装脱得下来,骨子里的印记可抹不掉。新兵连三个月同吃同住,一个马扎坐过两个屁股,一床军被盖过三个人。这种交情,比啥都瓷实。
有个在建筑行业干了二十年的老兵说,他们圈子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报价单上看见"退伍军人"四个字,心里先踏实三分。倒不是说一定会给优惠,主要是知道这人办事靠谱,说一不二。去年郑州暴雨那会儿,他们几个退伍兵组织的救援队,两个小时就拉起来三十多号人,清一色都是当年的老战友。
不过这事儿也得讲究个度。前年杭州有个市政项目招标,中标的几家单位负责人都是退伍军人,网上就有人嘀咕这是不是搞小圈子。后来监管部门一查,程序上倒是没问题,就是太扎眼了。有个干审计的老兵说得实在:"战友情分是加分项,可不能当免考金牌用。"
北京有家搞军工的企业就想了个聪明的法子。他们专门搞了个退伍军人技能认证,既照顾了战友的情分,又把专业门槛卡得死死的。用他们人力资源总监的话说:"好比开饭店,老乡来吃饭可以送个小菜,但食材必须新鲜,厨子必须够水准。"
现在全国有二十多个省都搞了退伍军人创业园,把这种战友情分变成了正经的创业资源。有个在深圳做无人机的小伙子说,他们园区里七八家公司都是退伍军人开的,平时互相帮衬,但账目上都清清楚楚。"都是当过兵的,更知道规矩的重要性。"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很多退伍老兵做生意,特别喜欢用军事术语。谈合同叫"作战方案",季度目标叫"攻坚战",就连办公室都爱挂个"指挥室"的牌子。心理专家说这是群体认同的自然流露,当过兵的人听着这些词就亲切。
有个在西北开物流公司的老兵说得更直白:"部队教会我们最重要的是啥?不是开枪打炮,是说到做到。答应今天发货,刮风下雨也得送出去。"他公司里七成员工都是退伍兵,连续五年被评为行业标杆。
这两年退伍军人事务局搞了个调研,发现超过七成的老兵在商业合作中更愿意找战友。有个做建材生意的老兵笑着说:"这不是搞特殊化,是省去了互相试探的功夫。你知道他凌晨三点能爬起来送货,他知道你答应的事绝不会放鸽子。"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去年有个老兵开的装修公司,接了战友介绍的活儿,结果工程质量出了问题。俩人二十多年的交情差点掰了。后来还是战友协会出面调解,该赔的赔,该修的修。这事儿在圈子里传开后,大伙儿都说:"战友情分是锦上添花,专业水平才是立身之本。"
现在很多地方退伍军人协会都搞了专业技能培训,就是想让大伙儿明白:军装是过去的荣耀,真本事才是现在的饭碗。有个参加培训的老兵说得实在:"咱当兵的时候讲究'宁可人等装备,不能装备等人',现在做生意也一样,本事得走在人情前头。"
这种战友之间的信任有时候能创造奇迹。河南有家农业公司,从老板到员工全是退伍军人。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愣是靠战友关系网,三天内从全国各地调来了两百吨蔬菜。公司总经理说:"每个电话打过去,不用多解释,就说'老战友需要帮忙',对方立马行动。"
不过也有老兵提醒,战友情分用好了是助力,用歪了就是坑。上海有家科技公司创始人说得实在:"商场如战场不假,但战场上最怕的是什么?是关系兵!"他们公司招聘时虽然优先考虑退伍军人,但考核标准比普通员工还严格。
现在越来越多的退伍老兵开始意识到,战友情分最珍贵的不是能带来多少便利,而是那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就像有个开餐馆的老兵说的:"战友来吃饭,可以多送个菜,但绝不会用地沟油。这才是对'战友'这两个字最大的尊重。"
这种特殊的联结有时候能延续几十年。有个退伍三十年的老兵说,他现在每周还会和当年的战友视频聊天。虽然天南海北,有人当了大老板,有人还在打工,但只要一开口,还是当年新兵连那个味儿。"这种感情,比啥合同都牢靠。"
本文就只是用来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能量啦,可没有要去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想法哟。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就赶紧联系我们哈,我们会很积极地配合去把问题给解决掉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