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风暴下的瑞士与印度:两国沉浮,东方笑到最后
2018年夏天,美国华盛顿特区闷热得像蒸笼。那会儿白宫里气氛比外头还要燥热。特朗普一声令下,“对等关税”大棒砸向全球,几十个国家都被拉进了名单。谁能想到,这场自诩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行动,最后竟然让一个小国和一个“墙头草”最先倒下,而东方的大国却稳如老狗。
有时候新闻就像我家楼下张大爷的收音机,总是断断续续地传来点消息。有一天他正喝着苦荞茶,说起这事:“你看,那些老外打贸易仗,就跟咱村里分猪肉似的,总有人吃亏。”说完还咂摸了一口茶。我听得半懂不懂,但觉得他说得有点意思。
日本人这次倒没怎么硬气。石破茂站出来开记者会,说美方没有兑现减税承诺,日本很生气。这种场面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旧杂志,上面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低迷时,有企业家在东京银座街头痛哭——历史总是绕着圈子又回来了。
欧盟那边更复杂一点。本来冯德莱恩飞去美国签了个协议,还以为皆大欢喜。但欧尔班一句“把自己端上餐桌”,直接戳穿了表面的和谐。据说当时卢森堡财政部长在内部会议上拍桌子,说6000亿投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们能源采购占比高达85%,谁能扛住?这种事儿,在布鲁塞尔的小酒馆早就成了常客闲聊的话题:“欧洲人掏腰包,只为买贵油?”有人摇头,有人叹气。
可这些都不是最惨的。最难受的是瑞士这个一向爱中立的小国家。这地方山多水冷,我去年冬天去苏黎世出差,还记得当地奶酪火锅特别香。一位叫海因茨的手表匠师傅请我喝咖啡,他提到:“我们什么都不管,可总有人找麻烦。”俄乌冲突爆发后,他们跟着西方制裁俄罗斯,本想落个好名声,结果反而惹祸上身。这回美国加征39%关税,把手表、巧克力这些命根子产业全给盯死了——据伯尔尼大学经济系教授皮特·施奈德分析,如果出口下降三成,小城镇失业率立马翻倍。在阿彭策尔山区,还有老人念叨:过去战争再凶,也没人动过瑞士,如今一纸文件,让大家饭碗悬空。
再说印度,这几年GDP涨势挺猛,把英国挤出了世界第五的位置。但骨感现实摆在那里:产业链七零八落,大部分商品只能卖给欧美市场。今年春天孟买纺织厂老板巴纳吉接受《南亚时报》采访时直言,美国加征25%新关税,现在累计50%,订单锐减,一车棉布运出去回来只剩半车钱。“我们靠出口养活一家十几口,现在日子真不好过。”
莫迪最近频繁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照片里,不惜主动联系中国,希望缓解紧张关系。有趣的是,据上海合作组织某官员私底下透露,中印代表团碰面寒暄时间甚至超过正式谈判内容——大家心知肚明,各自都有难处。不过从旁观者角度看,印度摇摆形象已深入人心。在新德里的巷口理发店,经常能听见年轻小伙议论:“今天亲美明天亲俄,到底算哪边?”
至于中国嘛,不少专家认为关键还是稀土牌打得漂亮。《金融观察报》曾报道,中国稀土价格短期内暴涨五倍,美军工不得不临时寻找替代品,但效果远远达不到要求。有段时间五角大楼内部甚至讨论要不要重启本土矿山,可成本太高,被财务部门否决。当年抗战时期,我姥爷在东北采矿队干活,他总念叨一句话:“卡住脖子的东西,就是命门。”看来道理放在哪儿都一样。
不过局势变化无常,并非永恒赢家。当初德国也曾凭借煤钢联盟称霸欧洲,如今也要仰赖进口能源维持工业体系运行。我小时候隔壁王婶喜欢讲她父亲解放前做洋行买办,每次风云变幻,都有新规则出台,“昨天是宝贝今天就可能没人要”。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脑海里,看世界格局也是如此吧。
偶然翻到一本《世界贸易史》,里面记载了一则旧闻:1930年代美国搞斯穆特-霍利法案,同样四处树敌,引发全球报复性关税潮,最终自己经济萎缩严重。这段往事如今鲜有人提及,却足够警醒那些以为单边主义可以长治久安的人。不知道特朗普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会想起类似故事?
前阵子和朋友聚餐聊起来,他开玩笑说以后瑞士巧克力怕是只有富人才吃得起;至于印度纱丽,也许会成为奢侈品柜台的新宠。而中国制造依旧忙碌地穿梭在各类港口码头间,一箱箱货物送往陌生又熟悉的大洋彼岸……生活还是照样继续,就像南京雨花台清晨飘来的桂花香,无论风从哪吹,总归会飘进寻常百姓家窗户缝隙里,让人琢磨半晌才觉出味道不同寻常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南亚时报》《金融观察报》《世界贸易史》、伯尔尼大学学者访谈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