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志愿军英烈超19万,为何毛主席下令:不惜代价抢回代号701的

沈阳高架桥下,长长的车队突然集体停下了。

不是车祸,也不是查酒驾,所有人都默契地让出一条通道。

路边的行人站得笔直,车里的司机摇下车窗,整条街得能听见落叶的声音。

他们在等一群特殊的"归乡人"——半个多世纪前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烈士遗骸。2014年至今,每年都有一批英灵从韩国乘专机回国,240万志愿军将士中,19万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能回家的不到一千人,多数烈士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只剩下冰冷的数字在档案里沉默。

在这些数字里,有个特殊的代号"701"格外扎眼。毛主席当年亲口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这具遗体找回来。这位"701"既不是什么高级将领,也不是战斗英雄,他就是个普通团长——邓仕均。说起这位老邓,那可真是个"犟驴子"。1916年生在四川苍溪,红四方面军路过时,这娃子偷进来参了军。长征路上啃皮带充饥时他才十九岁,硬是把烤得梆硬的牛皮嚼碎了咽下去,还嘟囔着"总比饿死强"。腊子口战役,就是靠他们这些死撑到底的"憨兵"才打开了红军北上的路。

抗日战争那会儿更绝。娘子关前线,全连打得只剩十七个人,眼瞅着要被包饺子。这老邓倒好,拎着把大刀冲在最前头,愣是带着残部杀出条血路。事后师长直嘬牙花子:"这小子命真硬,炮弹都绕着走。"最传奇的是被日军围剿那次,他正发着高烧,当地妇救会长戎冠秀把他藏在难民队伍里,鬼子搜查时差点露馅,多亏老乡们打掩护。后来俩人再见面,老邓红着眼圈就喊"恩人",把老太太臊得直摆手:"可别这么说,你们才是咱老百姓的恩人呢。"

1951年朝鲜战场打得正酣,前线传回来的战报让躺在后方的邓仕均睡不着觉。这老哥伤还没好利索,天天拄着拐往指挥部跑,嚷嚷着要回部队。领导原本安排他去波兰参加会议,他眼一瞪:"大老爷们躲后头算怎么回事?"组织上考虑让他当副师长调回国,他更急眼了:"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当官的!"五次战役打响前,他偷偷溜回了前线。

洪川江阻击战时,老邓带着部队死守阵地两天两夜。美军飞机大炮轮番轰炸,阵地上炸得跟犁过似的。最后一波冲锋时,弹片直接削断了他的大腿动脉。警卫员陈明月背着他后撤时,又是一发炮弹在附近炸开。老邓用最后力气推开小陈:"快走..."这话还没说完,第二发炮弹就砸了下来。等增援部队赶到时,只找到个炸碎的望远镜头——老邓的遗体被炮火掀得无影无踪。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气得拍了桌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前线派出去两百多人找,可美军火力封锁太猛,最后只回来三十多个。陈明月跪在师长面前哭成了泪人:"都怪我...要是当时再快点..."师长举着枪的手直发抖,最后长叹一声把枪扔了。后来很多人想不通,为啥主席对一个团长这么上心?看看老邓写的家书就明白了:"闺女半岁了还没见过,不知道她娘俩过得好不好。要是俺回不去了,你一定要把孩子拉扯大..."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个惦记老婆孩子的实在人。

60多年过去,2014年第一批遗骸回国时,白发苍苍的邓其平抱着父亲照片哭喊"我要爸爸"的画面,让电视机前无数人红了眼眶。老邓的孙女后来参军时,战友们都说她脾气跟爷爷一样倔。沈阳那个总给烈士车队让路的高架桥,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有外地游客不懂规矩按喇叭,立马就被旁边大爷怼回去:"急啥?没看见英烈回家啊!"去年发现有辆韩国车牌的车混在迎接队伍里,车主是专程来祭拜爷爷战友的华裔。民警后来回忆:"那哥们哭得比亲孙子还伤心。"

每次遗骸交接仪式上,负责捧灵柩的小战士都会紧张得手心冒汗。教官说得实在:"别怕,这些老爷子活着时候最护犊子,现在是咱们护着他们回家了。"有记者问过负责鉴定遗骸的老专家,几十年过去还能认出是谁不?老头推了推眼镜:"难啊...可万一呢?说不定哪天就对上老邓他们了..."说着说着自己先哽咽了。现在志愿军老兵平均年龄都九十多了,每年扫墓时总有人对着空墓碑敬礼。有次下大雨,工作人员劝90岁的王老爷子回去,老头一梗脖子:"淋雨咋了?当年在雪地里趴三天三夜不也过来了!"

今年清明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又添了新的遗骸。有个戴口罩的年轻人蹲在纪念墙前,一笔一划描着新补刻的名字。保安本想阻止,走近才发现小伙子描的是"邓仕均"三个字。问他是不是亲属,年轻人摇摇头:"我就是想...万一老爷子回来了,得让他找着自个儿名字。"后来保安跟同事念叨:"现在的年轻人啊...懂着呢。"夕阳把纪念碑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是要努力够着那些还没回家的名字。

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