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馆里爆出一声闷响,61岁的左华荣手里的球拍啪嗒掉在地上。
记分牌显示12:14,他弯腰撑着膝盖,胸口剧烈起伏,汗水把刘海糊在了额头上。
全运会群众组乒乓球男团决赛最后一分,就这么从指缝里溜走了。
场边七十岁的陆剑影急得直跺脚:"哎呀,这个擦网球要命咯!"
这支平均年龄55岁的上海队,硬是从三百多人的海选里杀出重围。70岁的陆剑影每场比赛前都要往膝盖上缠两圈绷带,石泉路派出所的温尧亮经常下了夜班直接拎着球拍往球馆跑。这群"老爷叔"的备战日常能把年轻人看傻眼——52岁的汤兵每次训练完都得往腰上贴三张膏药,还笑嘻嘻地说这叫"三重保险"。
选拔赛那会儿可热闹了,三百多号人把球馆挤得满满当当。陆剑影看着身边清一色的黑头发,摸了摸自己花白的鬓角:"跟这帮小年轻抢饭吃,我这不是老黄瓜刷绿漆嘛!"结果老爷子硬是靠着一手刁钻的发球抢攻,把好几个四十来岁的对手打得找不着北。领队杨家军统计过,光是小组赛阶段,这位七十岁老将的跑动距离就比对面45岁的选手多了三成。
温尧亮绝对是队里的"奇葩担当"。这位民警老哥把审讯嫌疑人的耐心全用在打球上了,有场比赛打了二十多个回合还不分胜负,对手喘得跟风箱似的,他还能边擦汗边说:"兄弟稳住啊,你这呼吸声比我昨天抓的那个小偷都大。"赛后人家才知道,这位"话痨选手"前一天刚值了个通宵班。
半决赛对上广东队那天,场边观众都在窃窃私语:"戴老花镜那个爷叔又变魔术了!"51岁的柳延恒和52岁的汤兵打起配合来简直神了,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有记回球擦着网带过去,广东队的年轻选手扑救不及,汤兵乐呵呵地来了句:"这叫老爷爷专属的'加转回春球'。"
决赛现场比菜市场还热闹。左华荣打决胜盘的时候,替补席上几个爷叔紧张得把矿泉水瓶都捏变形了。比分交替上升到12平,老左的直拍攻削把现场气氛彻底点燃。那个致命的擦网球飞出界外时,观众席炸开的叹息声差点把屋顶掀了。赛后收拾东西时,老左摸着球拍嘀咕:"下回得在鞋底装俩弹簧。"
这群爷叔的装备都能开古董店了。陆剑影的球拍用了十五年,胶皮边缘都翻毛边了;温尧亮的运动鞋是女儿用第一笔工资买的,鞋底磨得比派出所的台阶还光滑;汤兵那个斑斑驳驳的球包上,还别着1992年市运会纪念章。领队杨家军说过个段子:"有回训练忘带球,老汤从包里掏出来的东西够开药店——止疼贴、活络油、护膝,就是找不着乒乓球。"
上海业余乒乓的江湖水深着呢。各区的公园球台从早到晚爆满,戴着老花镜的大爷能打出职业级的弧圈球,穿着睡衣的大妈反手一板比专业运动员还刁钻。这次全运会女队拿了第四,男队夺银的成绩一点不让人意外。有位观看直播的体育解说员开玩笑:"这哪是群众比赛,分明是扫地僧大战光明顶。"
颁奖仪式上,满头白发的陆剑影凑到亚军奖牌前眯眼细看,突然笑出一脸褶子:"比我们老年大学合唱比赛的奖牌沉多啦!"场边采访的记者问他们明年还来不来,正在系鞋带的温尧亮头也不抬:"来啊,等我回去多抓几个贼练练手感。"
更衣室里飘着一股药油味,汤兵边往肩膀上贴膏药边哼小曲。有人提议出去喝两杯,七十岁的陆剑影立刻举手:"我要喝珍珠奶茶,全糖的!"一群加起来快四百岁的老男孩笑作一团。他们衣柜里挂着湿透的队服,背后印着大大的"上海",衣角还沾着球馆里的塑胶粒。就像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乒乓球声,从老式弄堂的水泥球台,一路响到了全运会的赛场。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一定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