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六千战俘归国后的真实命运揭秘

1953年7月27日,历经33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下画上了句号。在这场战争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胜利,不仅圆满实现了捍卫国家主权、抵御外敌侵略的战略任务,而且成功地将敌人阻挡在国门之外。

尽管整体而言取得了巨大成功,抗美援朝战争却并非完美无瑕。毕竟,在美国的强压之下,加之苏联与朝鲜的妥协,我国在停战谈判中被迫接受美国提出的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这一决定,使得美军得以在战俘问题上肆意妄为。

签署《朝鲜停战协议》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约2.2万名志愿军战俘中,三分之二的人因受美国及国民党集团的逼迫,最终被迫“选择”前往台湾,仅有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即便遭遇美军和台湾国民党集团的威逼利诱,乃至残酷的刑讯逼供,仍旧毅然决然地选择返回祖国。

最终,超过6000名志愿军战俘成功重返祖国怀抱。那么,他们回归祖国后遭遇了怎样的境遇?他们的命运最终又是如何的呢?

1953年8月,逾6000名归国的志愿军战俘在历经漫长的等待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他们的第一站是辽宁昌图县的金家镇。负责接待并管理这6000多名归国人员的机构,名为归来人员管理处,该处由总部委托东北军区设立,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师级。

昌图位置

对于这6000余名毅然归国的志愿军战俘,无论是党中央毛泽东归管处的管理人员,都深知,他们在战俘营中曾与美军和国民党特务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因此,这些人绝大多数均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堪称令人敬佩的英雄。

所以,毛泽东在针对归国人员时,曾写下了20字方针,那就是:所热忱关怀,悉心教育,查明问题,谨慎处理,妥为安置。

满怀热情的关怀,自是容易理解。尽管这些同志身陷囹圄,但绝大多数人并未丧失民族气节,更未曾向敌人屈服。在战俘营中,他们依旧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展开斗争。因此,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热情的关怀与党组织的温暖。

耐心之教育,实属当务之急。毕竟,这6000余位归来的同胞,曾历经被俘的屈辱与刻骨铭心的历史磨难。因此,对他们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以此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助他们放下沉重的过往。

理当明白,问题之复杂。纵然众皆怀善心,美军的暗中操控与国民党势力之介入,致使志愿战俘问题多。

美军意图在志愿军战俘中渗透间谍与特务,而国民党势力更是巧妙地利用了原属国民党军官及国民党员的身份,他们在战俘群体中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因此,对这些人的识别与筛选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在志愿军超过2.1万名战俘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最终被诱迫至台湾,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国民党特务与潜藏于志愿军战俘队伍中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对志愿军战俘进行恐吓与胁迫,迫使他们前往台湾。

尽管六千余位坚持返国的战俘中,绝大多数均为优秀同志,然而,亦不能完全排除其中掺杂有由美国或国民党派来的间谍与特务。因此,对其进行甄别显得尤为关键。

明确问题之后,不仅能够为绝大多数无辜的志愿军战俘洗清冤屈,而且还能让那些心怀叵测的少数人承担他们应得的惩处。

志愿军战俘

无疑,明确问题后,我们亦需谨慎应对。毕竟,被俘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不乏因伤致败、物资匮乏、武器短缺,亦或有投敌变节之举。

因此,针对此类人群,必须进行彻底的甄别,并采取审慎的处置措施。对于那些坚守信念、意志坚定的,应给予认可与表彰;对于那些曾有过动摇或犯下小错者,应给予理解。至于那些叛变投敌者,即便经过教育,也应让个人承担相应责任,但同时亦应从宽处理。

至于妥善安置然则,理解更为透彻。经过充分的甄别,每个人的未来与命运,自当得到妥善的安排。

俘志愿军战士

自向逾6000人传达毛主席的简明二十字方针后,众人皆如饮定心汤,对毛主席的方针表现出空前的拥护与支持。基于此,规管处随即召开了一场盛大的动员与教育大会。会上,志愿军战俘大致被划分为三大类别。

一类人物,在被俘之际,展现出非凡的坚定意志,忠诚不屈,且积极参与甚至领导对抗敌人的斗争。他们本身即已作出卓越贡献,故而,对这类人士,应当恢复其党籍、团籍、军籍,并予以公开表彰的妥善处置。

然而,还有一类个体,他们在被俘期间曾一度陷入低谷,或是犯有过失,但随即便进行了及时的改正。尽管他们曾犯有过错,但情节并不严重,且之后积极投身或引领了对抗敌人的斗争。因此,对于这类人,应当认可其被俘前的军籍,并对其党籍或团籍作出相应的开除处理。

第三类人员系战场中投敌或自愿投降,背叛组织,为敌所用的个体。鉴于他们所犯的错误性质严重,故而应毫无例外地被开除党籍。对于其中若是党员或团员者,亦应相应地予以开除党籍或团籍。

尽管在界定三类人员时心情沉重,但总体来说情况尚可,当时,被划入一二类的人员比例高达80%。绝大多数人得以恢复军籍、党籍和团籍,真正被剥夺军籍的仅是少数个别案例。此外,得益于工作的高效推进,已有大量人员开始逐步恢复党籍与军籍。

志愿军伤俘战士

自1954年3月上旬起,情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饶事件的影响下,大军区传达了新的指导精神,强调标准需予以提升。于是,审核的标准在转瞬之间变得尤为苛刻。

原本被判定恢复军籍的人员,如今多数仅被认可其被俘前的军籍。至于那些原先仅受到党内轻微处罚的个体,绝大多数则直接被开除出党。

在激发众人深入进行自我审视的过程中,我们的准则亦随之调整,对于志愿军战俘的自我反省,所参照的标杆转变为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革命先烈的崇高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无疑是崇高的,他们理应被我们永远缅怀。然而,若将他们的标准强加于每一位志愿军战俘,无疑是过于严苛。

然而,当时督促志愿军战俘进行自我反省的众人,并未察觉到这一层含义。他们指令战俘在剖析自身时,应多述过错,少提功绩,且在撰写检讨书中,亦须严格遵循“多过少功”的准则。

如此高的标准,导致众多战俘对自己的剖析变得异常严格,有时甚至过于严苛。比如,一旦失去抵抗力量而被俘,便被视为“向敌人屈服”;若在敌人审讯时透露了部队的番号,则被视为“泄露军事机密”;而若采取与敌人周旋的灰色策略,则被指责为“向敌人妥协”。

即便被俘,不论缘由如何,亦被视为“丧失气节”。正如管理人员所言,“在共产党员的词典中,‘被俘’二字并不存在”。

在如此严苛的考验与压迫之下,志愿军战俘的体检报告几乎无一例外地演变成了他们的认罪状。

因此,经最终审核确认,在6000多名志愿军被俘将士中,原先保留党籍的比例为80%,但如今这一比例竟戏剧性地跃升至91.8%,更有甚者,以下人员无一例外地被强制复员。

志愿军战俘

1954年五月下旬,甄别工作终于圆满落幕。在6000余名归国的志愿军俘虏中,原先有2900余人身份为共产党员,而这些党员中,绝大多数遭受了开除党籍的处分,而能够得以保留党籍的,仅有一百二十余人。

尽管这120余人仍背负着警告或是留党察看的处分,但关于众人最为关注的军籍问题,情况更为严峻。超过700人被剥夺了军籍,而4600余人仅被认可为被俘前的军籍。这对于6000余名归国的将士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

志愿军中被俘者中级别最高者,系原志愿军180师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成德,最终被判定为叛党、叛国罪行,从而被开除党籍及军籍。

得知此消息的瞬间,吴成德顿时失去意识,神经系统也随之失控。大约两个月之后,他才渐渐恢复了些许清醒。

晚年吴成德

吴成德为何沦为战俘?在第五次战役中,我军因未能充分应对美军的反击,加之连续作战导致弹药耗尽,导致志愿军在战役第三阶段遭受了巨大损失,其中180师的损失尤为严重。

当时,180师陷入敌人的重围,被击溃打散,3000余将士不幸被俘。作为该师的领导,吴成德原本可以凭借自身能力,寻机突破敌围。但在师长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后,面对战场上那些无力挣脱束缚的志愿军伤员,吴成德心生不忍,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骑乘的战马,选择与这些伤员并肩作战,坚守到最后。

然而,鉴于队伍中伤员众多,转移变得异常艰难,队伍终究未能成功突围,最终被敌人团团围困。即便身处逆境,吴成德依旧带领着剩余的志愿军战士在敌后顽强抵抗。在语言不通、环境险恶的朝鲜战场上,他们坚持游击战长达400余日。直至游击队仅剩三人,吴成德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俘。

即便身陷囹圄,吴承德依旧矢志不渝地奋战,对美军及国民党特务的诱惑与压力未曾屈服。因此,当吴成德得知自己被剥夺党籍与军籍的消息,他的内心难以接受,精神几近崩溃。

第五次战役

吴成德之类的情形不胜枚举。以原181师541团机枪连的文化教员史振荣为例,他本是陕西省富平县地下党领导人史志洲烈士的遗腹子。自参军入伍以来,他秉承父亲遗志,表现尤为出色。

他之所以沦为阶下囚,实因身患重疾。在从前线撤往后方的途中,高烧不退,神志不清,最终在防空洞中被敌军掳获。即便沦为俘虏,史振荣在遭受敌人残酷折磨之际,依然坚贞不屈。因此,对于仅认可其被俘前军籍的结论,他深感不公,内心充满了委屈。

纵然众人的冤屈无法撼动审查的结论,众多人士不得不黯然退役归乡。即便告别了钟爱的军旅生涯,那些被遣返回家的志愿军战士,即便已远离军营,依旧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背负着曾被敌俘的经历,他们归乡后,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诸多白眼与冷遇。

有人常受同事和家人歧视。

即便工作表现斐然,某些人亦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往往因为政审环节难以通过。

有些人甚至失去了工作,这源于他们那段作为战俘的经历,导致被单位除名。

有些人因战俘的身份所累,甚至其家人子女亦遭受牵连,导致他们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和参军服役的宝贵机会。

此类繁多。

志愿军战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加之战俘持续上访的压力,中央办公厅于1980年9月27日,正式下发了关于处理战俘的相关文件。

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长久以来的期盼终于成真,在情况被彻底查清后,他们得以恢复党籍和军籍的荣誉。不仅如此,他们的生活补贴亦得以重新发放。这些历经磨难与坎坷的志愿军战俘,终于迎来了那久违的公平。

为何这些志愿军战士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却遭受了如此重创呢?

一方面,高饶事件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亦与中国乃至东方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传统文化中,对被俘的理解普遍带有负面色彩。

志愿军战俘

正因为中国历来秉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所以在传统文化中,一位军人即便面对失败,也不应沦为战俘,而应以生命捍卫信仰与尊严。

因此,誓守尊严,绝不屈服于囚虏之辱,这一信念早已深植人心,成为普遍遵循的准则。正因如此,这6000余名志愿军战士,因沦为战俘而蒙受的屈辱,自始至终被众人视为一种难以抹去的耻辱经历。

这种观念不仅限于军队内部,连普通民众亦普遍认同,这也是志愿军战俘归乡后仍遭受众多歧视的主因之一。

显然,随着时光的流转,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局势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此过程中,国人的思想觉悟与权利意识亦不断攀升。人们愈发意识到,志愿军战俘的身份固然不甚光彩,但其中不乏诸多客观因素。事实上,这些人中大多数并非自愿投敌,他们在敌人的营垒中依旧坚守革命信念,与敌对势力展开了殊死抗争。

台湾志愿军战俘

即便他们不幸沦为战俘,他们未曾背弃祖国与人民。鉴于此,他们理应避免遭受不公的对待。在战俘营中,他们那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与坚定的回国意志,更应得到认可与赞誉。这6000余名坚守信念、与敌人抗争并渴望归国的志愿军战俘,依然是志愿军乃至整个中国的英雄。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