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两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一个国家,所以内在联系其实是比较复杂的。
例如,乌克兰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普遍使用俄语,因此,当俄罗斯军队占领这些地方后,治理工作并没有太大难度。
在俄罗斯国内,实际上也有许多人为乌克兰充当“线人”。他们不仅传递情报,还直接参与暗杀俄罗斯军官、破坏俄军装备,甚至前往乌克兰加入反对俄罗斯的武装力量。
因此,这两兄弟之间的“内战”常常会出现许多紧张的情节。
相比于今夏之前,乌克兰军队在后方征兵的力度明显加大,因此也有乌克兰人向俄军提供情报,从而使后者能够打击征兵机关。
由于报点情况活跃,潜在的打击目标非常多,俄方的攻击安排需要排队,因此许多乌克兰人选择“付费”报点,希望俄军的“小摩托”能够优先轰炸自己所在区域的征兵处。
实际上,炸毁征兵办公室通常不会造成大量征兵人员的伤亡,但乌克兰潜在的征兵人群却认为,通过攻击这些地点,俄军能够消灭档案资料,从而使得征兵机关丧失作用,因此他们还是主动支持这种行为。
这件事情让乌军方面感到相当棘手,因此他们决定采取流动征兵的方式来应对。
除了袭击征兵处之外,俄国人目前还积极针对另一类目标——乌克兰军队的训练场。
关于乌克兰军队训练场遭到轰炸的消息,一个月内出现了多次,前乌军陆军总司令德拉帕蒂因此不得不辞职;然而,这显然不是个人所能改变的事实,因此一旦被俄军发现,依旧会继续轰炸。
最近有一个很有趣的炸弹训练场的案例,爆炸的目标并不是乌克兰军队的训练场,而是国际雇佣兵。
乌克兰军队中国际雇佣兵的存在早已不是新鲜事,无论是伪装成其他身份的士兵还是真正的佣兵,乌方使用的人数也相当可观。
最初,这些“国际军团”的核心成员主要源自美国和欧洲。然而,乌克兰的战场并不是西方国家在中东进行的那种“治安战争”,因此这些人没有炫耀的余地。最终,他们要么被重型武器炸飞,要么在近距离内被消灭得毫无反应。
西方国家本就缺乏足够的步兵资源,因此在乌克兰战局中显然无法依靠这一点。
为了应对乌军的兵力短缺,目前主要在南美地区招募士兵,比如哥伦比亚的雇佣军。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哥伦比亚的雇佣兵就已经在市场上普遍存在;例如,在也门战争期间,阿联酋方面大量依赖于哥伦比亚的雇佣兵。
国际市场对这个雇佣兵团体的看法是:其收费(通常为每月3000美元)明显低于西方的雇佣兵,但其能力足以满足需求(拥有多年的军队经历)。
因此,在西方对于乌克兰战争的兵员参与热情不高的情况下,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的佣兵填补了这一空缺。
南美人的人数甚至相当可观,已经具备了独立的组织结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集合和增强;根据乌克兰第47机步旅在7月发布的信息,哥伦比亚雇佣兵数量大约为2000人,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乌军一个简化编成的旅。
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近期一个哥伦比亚雇佣兵连队已经从哈尔科夫地区调动至苏梅州阿列克谢耶夫卡村附近的训练基地。
一般而言,雇佣兵的饮食应由乌克兰军队提供,但考虑到他们是在国外作战,加上佣兵的纪律性究竟能有多高呢?
为了改善饮食,他们决定通过抢夺附近乌克兰村民的粮食来实现。
乌克兰的普通民众也忍无可忍,或许是对乌军的反馈没有得到回应,因此有村民与俄军取得了联系,将哥伦比亚连的驻地位置泄露了出去。
俄军使用远程武器对该地区进行了攻击,报告称击毙了50人,另外30人受伤。
当然,这些数据是由攻击方自行统计的战果,可能只是估计值,也有可能是出于宣传目的。
最近,哥伦比亚的佣兵确实遭遇了一些损失,这表明俄罗斯人的攻击很可能并非毫无根据,只是伤亡人数未必真的达到80人。
从这个战例来看,随着“报点”现象的普遍化,对乌军战斗力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当然,大哥也别嘲笑二哥,俄军方面同样有人员向乌军提供情报,比如最近提到的北部集群副司令车队被袭击,很可能也是有人将信息传递给乌军了。
此外,由于俄乌两国人民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甚至思维方式也相似,因此双方的私人交流实际上更加方便,这导致了这类打击的广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