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新规一出,苏超立刻被贴上了文旅标签,这操作比啥都稳。这一招比任何防守都厉害,把联赛改口叫成啥“文旅项目”,就等于把足协的管辖权直接踢出场外。你说文件上写“社会足球赛事需备案”,可文旅部的备案流程根本不是在足协的跑道上走的,两条跑道甩得干干净净。真心算过账:审批流程、安保措施、票务管理、赞助签约,这些杂事用足协的通道起码得多出几层章,何况还得应付出勤的众多审查人员。反观文旅部门,一张简单的表格搞定,直接省去不少时间和麻烦。九轮比赛下来,没有一起冲突,没有被罚款,不是技术问题出色,也不是场上球员打得有多专业,反倒变成了数据说话:足协的理由也就剩“规范”两个字。
只这“规范”的背后到底是谁的意图?你用心想想,是不是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审批流程、资金拨付,非官方渠道的票务和赞助环节乱糟糟,足协自己腰包空洞,却还想管点啥?把“文旅”这面大旗竖起来,实质上就是告诉大家:蛋糕已经画好分配图,别再费劲‘争’了。这种操作,真不给人,也不想让人觉得是为了真正推动体育事业。更像是左手头一刀,右手还偷偷把钱藏起来的戏码。土耳其、苏格兰,虽然都叫“联赛”,但差别不就那么大——一个能活得还算明白,另一个还在闹腾着“规范”。可笑吗?还是可悲?反正我是看够了。
这波操作让你不得不搞清一个问题:真是想让足球好不好?还是想管得死死的,怕他们跑偏?这次的变化,除了让后台财政逐渐变“文旅设施”,又有哪点是真正能让联赛变得更好吗?从这里看,不是了。你要说这些人还在用“推动体育产业”这套鬼话,把足球变成旅游、文化综合体,尺度没比话剧院多大。等到连防守都变成了“文化节”,那叫一派“热闹”。至于“规范”这个词早被踢出门,变成了“管控”和“附加条款”的架势。
我就一直在想:这些年,“规范”两个字是不是变成了某些官员的护身符?不管你踢得多精彩,他们都能用“规范”镇压你,还能顺带扯出一堆指标来“证明”自己有多“用心”。到“规范”的背后,是什么?钱?权?还是想用这套套流程堵住人们的嘴?有趣的是,真有几个单位能真拿“规范”当事做事吗?九轮比赛,不是技术好就是运气好,摆在眼前的实际上就是:跑得远自己能看得更明白。
这一切的操作,难道真就这么过去了?明年联赛还能照常比赛,现在的官网都冒出一堆“文旅足球”的消息。这一波,除了让看热闹的人笑一笑,也让那些真正喜欢足球的人暗暗皱眉。繁琐的流程、死板的制度,谁能保证不是越来越多的“看热闹”遮盖住了“真足球”本身的热情?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反正我觉得,谁还看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