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堪称我党历史上一位在隐蔽战、文化战和统一战线等多个领域均建树显著的卓越领导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中,他始终对党的使命矢志不渝,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付的艰巨任务。在抗击世界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关键节点,他屡次为党搜集到至关重要的战略情报,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是坚定如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是无与伦比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锋,是历经风雨洗礼的杰出共产党员——潘汉年。
谈及潘汉年,其与“潘汉年案”的关联自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1955年,潘汉年不幸被错判为“反革命”,其冤屈直至1982年方才得到洗清。这一历时27年的冤假错案的平反,与李克农上将——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者——所产生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李克农——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一书中,开诚执笔的《潘汉年案》一文,逐步为我们掀开了那段历史神秘的面纱。
李克农和家人
那名与他一同在情报战线并肩奋斗数十年,为革命事业英勇奉献的战友潘汉年,竟遭指控为“内奸”。
李克农缅怀潘汉年,其一生屡建奇功,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是令人信赖的楷模。
随着解放战争的临近尾声,潘汉年肩负起了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协助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马寅初、郭沫若、沈雁冰等超过三百位民主派人士,秘密从香港撤离,确保他们安全抵达东北和华北解放区,以便为即将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做好准备。这一事件本身,便足以对所谓的“内奸”指控提出有力的质疑。在那个时期,香港间谍活动猖獗,港英政府的警戒措施极为森严。潘汉年若稍有闪失,民主人士的安全便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即便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依旧对革命的前途保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革命胜利后,他那份对革命成果的真挚喜悦更是溢于言表。这样一位人物,怎能被轻易贴上“叛徒”的标签呢?
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潘汉年先生(立于右侧)、陈毅将军(居中)以及盛丕华先生(位于左侧)三位杰出人物,齐心协力,挺拔而立。
1949年春末,李克农于北平的弓弦胡同安定下来,潘汉年特地前来拜访。他身着一件浅灰色的中山装,神采奕奕。李克农在与这位久违的战友重逢之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小开啊,你这身中山装一穿,我差点没能认出你来。”
“小开”一词,在解放前的江浙地区广泛流传,用以指代那些年轻的小老板或富家子弟。潘汉年在敌占区从事秘密工作时,便拥有众多化名和代号,其中“小开”便是他众多称呼中的一个。无论是同志们、朋友们,还是毛泽东同志,都对他以“小开”这一亲切的昵称相称。
潘汉年眉宇间洋溢着喜悦,他欣然开口道:“这场胜利的果实,让我们得以卸下心中的重负,从此不必再担忧有人暗中觊觎,暗中筹谋。”
两人紧紧相握,笑语绵绵。紧接着,他们的心似乎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迫不及待地奔向客厅。尚未来得及坐下,李克农便示意秘书取来相机,提议留下这难得的瞬间。他笑着说道:“我们这些饱经风霜的人,竟然能在皇城脚下、皇帝陛下御居的北平重逢,实在是件难以置信的事。让我们留下这一刻的珍贵记忆,让它成为永恒的纪念。”
这张充满意义的影像至今仍伴我左右,每当我重温他们初次邂逅时的激动与愉悦,那场景便如同昨日重现。如此和谐的画面,又怎可能被冠以“反革命”的罪名呢?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克农,不仅仔细聆听了中共中央就潘汉年被捕事件所作的通报,而且获得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具体指令,要求他即刻对情报部所持有的潘汉年相关历史档案进行全面核查,以保障中央专案组在深入剖析案情时能够获得详尽的资料支持。
得知中央的指示后,李克农对潘案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亲自在情报部内部挑选数位骨干干部,组建了一支专项工作小组,对潘汉年自1939年3月至1948年8月与中社部、中情部之间的所有电报往来及相关记录文件进行了详尽的审查。他将这些材料与潘汉年的具体案情紧密对接,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面对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以及如山般堆积的情报资料,李克农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之重。他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坚定地摒弃了个人的情感因素对潘汉年的判断,坚决不对他严重的政治失误进行任何形式的辩解;另一方面,他坚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对潘汉年的生平与事迹进行全面而精确的评价。在处理这一过程中,李克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周密的思考。
潘汉年事件的起因,实则根植于更为深远的因素。1943年,在李士群的诱导下,潘汉年违背了党的纪律,擅自与首恶汉奸汪精卫进行了私下会面,这一举动已构成严重的政治失误。潘汉年未经上级批准,便秘密与汪精卫接触,且在事后也未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情况。尽管当时存在诸多客观因素和特殊情境,但他的行为显然是不妥当的。
显然,潘汉年在未获中央明确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汪精卫进行了会面。事后,他深切体会到事件的严重性,心中充满忧虑,深恐此举会引起中央的误解,因而未能及时向上级进行汇报。诸多因素交织叠加,导致他延误了长达十数年的时间。因此,这一错误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更为严重的政治失误。
潘汉年重返淮南根据地后,未能向饶漱石、陈毅等领导如实反映南京之行的详情,这在组织纪律方面构成了失误。潘汉年或许因顾虑到饶漱石的报复而选择了沉默,但他完全有能力通过电报向延安中央进行汇报。然而,他担忧电报内容可能不够清晰,故而推迟了汇报。实际上,即便如实汇报,也只需对未提前请示的疏忽进行反省,又何需过分难言呢?事实上,若能及时向中央详述汪、潘间的对话,将有助于中央全面了解情况,这对工作推进大有裨益。
潘急切渴望与中央高层直接沟通,以便全面阐述相关事宜。1945年春季,潘抵达延安并会见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然而,他为何没有主动发言?这或许源于内心的踌躇,或是出于保留态度或是对某些问题存在误解。对于潘汉年与汪精卫的会面,这样的理解是否过于苛刻?然而,作为党的一名资深情报人员,这样的严格标准是不可或缺的。
实际上,关键不在于对潘汉年设定何种条件,而在于深入剖析其问题核心的本质属性。
凭借情报部搜集的详尽资料,潘汉年在秘密战线上发挥了卓越的作用。
在解放初期的上海,自左而右,依次排列着刘少文、潘汉年、刘人寿以及吴克坚。
在抵御日本侵略的艰难时期,潘汉年确实与敌方以及伪政权的特务系统有所交往。比如,1939年他自延安前往上海,主要任务便是搜集敌方及伪政权的情报,他巧妙地运用了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但需明确,这些接触均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和中情部(即中社部)的既定方针。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和中情部(中社部)多次发布了深入敌伪组织内部、利用叛徒和特务进行情报工作的指令。
根据档案记载,潘某当时已对与中共中央及周恩来同志的接触细节进行了详尽的汇报,毫无保留。
在潘汉年即将离开延安之际,中央社会部的一众领导经过慎重考量,决定与他与汪伪时期的大特务头目李士群进行接触。该决定随即上报中共中央及周恩来同志审阅,并最终得到了顺利的批准。
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浪潮中,李士群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阵营。然而,1932年,他被国民党政府拘捕,不久后却选择了背叛,转而投身于中统特务的行列,并最终投向了日本人的怀抱。1939年,汪伪“特工总部”在沪上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正式挂牌成立,时任总部主任的是卖国贼丁默邨,而李士群则担任其得力助手。不久之后,李士群成功地将丁默邨排挤出局,自取其位,坐上了总部主任的交椅,从而全面掌握了汪伪特工组织的实权。他的后台是日本特务头目土肥原贤二以及“梅机关”的负责人影佐祯昭。尽管已沦为汉奸,李士群并未与国民党的中统彻底切断联系,同时也在暗中尝试与中共建立联系,为自己铺设多条退路。
李士群、丁默邨
1939年秋季,李士群借助一条秘密渠道,向驻扎于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传达了他的心声:他热切期望与中共建立联系,并表示愿意向其分享部分情报。
情报部门对叛国特工李士群的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分析,经过严格评估,确认其具备被我方利用的潜力,且预期将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带来显著助力。
鉴于李士群在敌伪组织中占据了显赫地位,中情部特意向上级党中央汇报,寻求关于争取他的具体指示。随后,潘汉年依托华南情报局的情报力量,成功与李士群建立了联系。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上海租界地区已完全落入日军手中,形势变得极为严峻。为此,潘汉年在1942年2月亲自与李士群会面,旨在深入推进争取工作。此后,两人亦多次举行会晤。
潘汉年与李士群,两位曾在革命的风雨岁月中相遇,那时,他们同在上海中共保卫机构的战斗一线,并肩携手,共克时艰。
据材料揭示,李克农所查阅的资料明确指出,潘汉年曾就其与李士群的交往细节,向中情局以及党中央提交了一份详实且正式的汇报。
有观点认为,自从上海沦为日军的占领地,那里开始实行法西斯式的统治,对所有反抗日本势力的力量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尤其是对共产党成员,更是无情地施以压迫。因此,众多进步人士被迫陷入囹圄。潘汉年尽管其共产党员身份已被敌方和伪政权所掌握,却奇迹般地躲过了这场灾难。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他是否与敌方和伪政权之间有着某种未为人知的秘密联系。
李克农对这种抽象的推理论调颇感不快。此类逻辑往往脱离具体情境,缺乏对现实细致入微的分析。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尽管上海已被日军占领,但仍有部分区域保留着英、美、法等国的租界,这些区域相对独立,日军无法直接进行管控。各方的情报人员正是利用这些“孤岛”开展秘密行动。自1939年秋季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潘汉年频繁穿梭于上海(有时抵达香港),在此期间,他负责组织并指挥华南敌后地区的情报工作。他巧妙地运用了租界区的“孤岛”优势,凭借其非凡的机智,得以安然无恙,未遭日军捕捕。
李克农依旧负责保存潘汉年在抗日战争期间,自上海与香港传来的众多至关重要的情报。这些情报直指敌方核心机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940至1941年间,潘汉年向延安中社部输送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揭露了日本试图与国民党展开和谈,并实施诱降策略的阴谋。同时,他不断上报日本、英国、美国高级官员及外交使节就和平方案所展开的讨论进展,进一步揭露了“日美勾结,牺牲我国利益,营造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的险恶企图。
恰在1941年6月13日,香港的潘汉年同志紧急向延安发送了一份报告,内容是:“苏德战争即将拉开帷幕。”(该信息于6月20日抵达延安),这一预警消息进一步证实,中社部在6月22日战争正式爆发之前,已经通过中共党员阎宝航之手,获得了德军计划于6月21日对苏联发动攻击的机密情报。阎宝航的情报助力苏联红军在德军进攻之前便迅速进入了战斗准备状态。
当德国对苏联发起进攻之时,潘汉年始终如一地向中情部及时通报日美交涉的最新动态,并揭露了日本企图先行向南方扩张的战略意图。
1943年,潘汉年向中情部提交报告称: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围攻宣告失败,战局已显露出败迹;与此同时,日军亦陷入了守势,主要精力用于抵御苏军的猛烈攻势。这份情报极大地减轻了苏联对东西战线作战压力的担忧。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战争岁月里,潘汉年同志敏锐地把握时机,揭露了大量有关日伪特务和伪军的情报,为华中根据地对日伪军的剿灭和反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时期,潘汉年向延安中共中央情报部提供了大量关于国民党军队部署和间谍活动的关键情报,他的贡献对于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克农对核心电报内容了如指掌。顺应形势演变及中共中央的指导,中情部向潘汉年部署了相应的情报使命。潘汉年始终以极大热情和高效行动完成这些任务,为中共中央的决策贡献了至关重要的情报,并多次获得中共中央的高度赞誉。如此忠诚且备受信赖的同志,又怎可能成为所谓的“内奸”呢?
潘汉年
李克农对毛泽东于1944年6月8日签署的《关于审查情报工作人员问题的指示》给予了高度赞誉,称其论述精辟且无误。他强调,应深入挖掘该指示的核心精神,并依托现有的大量资料,对潘汉年案件进行周密细致的对照与分析。
该文件清晰地阐述了情报工作与情报人员的神圣使命,那就是潜入敌方,深入其核心运作。鉴于情报人员不可避免地需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工作环境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交往,这些因素在当前的审查流程中,理应被排除在怀疑范围之外,更不应成为定罪的依据。
文件明确载明,对情报人员的审查主要采取以下途径:一是从其工作表现中检验其忠诚度,二是评估其工作成果是否切实维护党的利益、削弱敌人的优势,三是考察其情报报告是否精准地反映了敌人的机密信息。
潘汉年同志在情报工作领域潜心耕耘,业绩斐然,这一成就无不凸显了他对党忠诚不变的坚定信念。他严谨搜集并上报了大量涉及日伪和国民党方面的机密情报,这些情报对于我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杰出贡献无疑彰显了“利于党,不利于敌”的坚定立场。
在众多事实面前,我们又怎能轻易将潘汉年定性为“内奸”呢?
李克农深知,此次对潘汉年的逮捕与审查,源自毛泽东的决策。此案由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亲自负责督导,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显而易见,1955年4月2日,毛泽东在陈毅转述潘汉年前一天所述及与汪精卫会面之事时,情绪骤然激昂。
大约在1944年,中共华中局书记饶漱石,针对敌占区广泛流传的种种传闻,向延安中央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报告中对潘汉年在敌后区域工作中的违纪情况提出了严肃指控。同时,报告也曝光了潘汉年在根据地内显现的“自由主义”倾向及“小广播”等不当举动,目的在于对其进行整顿。
经过对饶漱石的指控材料进行详尽审查,毛泽东对其中的内容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即便在1945年2月与潘汉年的会面中,他依然对其保持着信任。当月23日,毛泽东亲自签署并发布了中央发给华中局的电报,其中明确指出:
“对于敌伪及国民党各特务机构所散布的关于潘汉年曾前往南京与日军交涉,并会见过汪精卫等人的说法,这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诽谤和污蔑。”
至1955年,潘汉年公开坦白了事件的真相。毛泽东遂发问:“潘汉年,你为何对此关键信息保持沉默?难道还有其他同等重大的秘密尚未向我透露?”
“高、饶事件”也在不久前发生,1955年3月,中共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清算了高岗、饶漱石1953年企图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罪行。而高岗的阴谋活动曾得到苏联的支持,苏联企图插手中共和中国的内部事务。毛泽东很恼火,加深了“阶级斗争观念”,认为党内有的高级干部也不可信。党内的政治气氛比较紧张。
在那个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潮流之中,毛泽东对潘汉年的政治失误展现出了极高的警惕性,并未流露出任何宽容之意。他随即下达了明确指令:“此人此后不得再予以信任。”随后,他迅速作出决策,对潘汉年实施拘押,并对其进行了以反革命分子身份的严格审查。
1952年11月,潘汉年同志(前排中央左侧)亲赴上海火车站,满怀热情地接待了前来参与“中苏友好月活动”的苏联电影艺术工作者代表团。
潘案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冤假错案之一。此案致使无数无辜者蒙受深重伤害,受害者中既有被捕者,亦有在各自原工作单位遭受审查之苦的人士。
在情报战线的同仁之中,与潘汉年并肩作战者众多,紧张的氛围弥漫四周。李克农与潘汉年自携手同行,两人情谊深厚,因此他的处境显得格外艰难。
潘汉年案件的关键争议点在于其情报活动,李克农,作为情报部门的核心成员,理应拥有显著的影响力。但在中央对潘汉年案件的审查过程中,李克农的名字并未出现在相关人员名单之中。这不禁让人猜测,是否由于李克农与潘汉年的密切关系,其中隐藏着可疑的联系?又或者,鉴于潘汉年案件牵涉情报领域,李克农被认为有必要保持距离,以避免涉嫌其中?
李克农陷入了对这些议题的深度沉思,与此同时,他亦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编制有关潘汉年历史问题的审查报告之际,考虑到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深切责任以及对潘汉年同志个人权益的充分尊重,李克农同志郑重作出决定,务必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向党中央汇报实际情况。
经过深思熟虑,李克农意识到潘案所涉政治背景之错综复杂与当前局势的紧张气氛,他明白自己提交给中央的报告不仅需准确点明问题的核心,更需精于措辞,确保报告表述的周密与恰当。
因此,报告的开篇便罗列了针对潘汉年的七个疑点。考虑到潘汉年过往经历中存在诸多疑窦,本报告建议中央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审查。这样的表述旨在明确表明,本人对对潘汉年进行详尽审查的立场表示支持。
部分质疑并未深入核心问题。例如,有人质疑:在1944年冬季,晋察冀根据地的派出人员曾尝试在北平某家特定酒店与潘汉年会面,目的是帮助他通过根据地前往延安。尽管他们多次尝试,却始终未能与潘汉年取得联络。在这数月间,潘汉年究竟隐匿于何方?
在报告的第二章节里,李克农凭借中情部档案精心汇编的关于潘汉年的详尽资料,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研究。他清晰阐述了五项反驳观点,有力地驳斥了指控潘汉年为“内奸”的虚假指控。
1.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及稍后,中央及中情部均曾发布指令,指示打入敌方伪组织,通过叛徒与特务开展情报活动。鉴于此,潘某与敌伪特务系统的交往,乃是基于中共中央的明确指示,故不应被视为罪行。事实上,潘某的每一次接触都及时向中央进行了汇报。
2. “潘某在执行针对敌伪的情报任务时,确实存在一份详尽的正式报告,对其实际行动进行了详实记录。”(此段落所提及的潘某与汪伪特务头目李士群的交往,不应被视为犯罪行为。)
3.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上海租界的管理相对较为宽松,为各种活动留下了不少可乘之机。尽管潘某的真实身份已有所暴露,他仍能在租界内安然生存。事实上,潘某在上海未曾被当局逮捕的事实,反而被敌方间谍用作其与敌方勾结的佐证。这一现象与常理相左,实为值得深究的一件事。
4. 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潘向中央呈递了详尽的情报,内容包括日本特务和伪军的动态、日美谈判的进展,以及苏德战场的最新局势。这些情报均极具参考价值。此事实有力地彰显了潘在上海、香港等地对中共情报工作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有力地驳斥了关于潘为“内奸”的毫无根据的指责。
5. 潘汉年所提供的系统级重要情报,其价值显得尤为突出。
报告一旦完成,便即刻呈递至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先生手中,其后,便由他亲自转交至中共政治局各位委员以及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诸位书记手中。
他们都圈阅了。
在李克农向中央提交报告后的短短数月间,潘案的阴霾依旧在中共情报系统的上空徘徊,更有甚者,暗中指责中央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均为“内奸”。面对这股压力,李克农与情报部的同仁们均感压力倍增!
紧接着,周恩来在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开会时指出,情报系统中的潘汉年事件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对所有同仁表示关心与抚慰。他接着说,提及与潘汉年的交往,我们之间的友谊历久弥新,情感深厚,我本人并未因此感到忧虑,大家也就无需过分担忧了。
周总理此言,意在为李克农同志减轻沉重的工作压力,同时亦是为情报部同事们舒缓心头的沉重负担。
回顾1946至1949年的那段历史,通过对潘汉年所率领的上海与香港情报组织间通讯电报的深入分析,以及1949年缴获的蒋介石特务档案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当时该情报组织对蒋介石军队的动态、军队建设、向解放区派遣特务、蒋介石特务的电讯侦查活动、蒋美关系以及蒋介石与宋子文密谋联络民主党派人士的计划等关键信息进行了详尽的报告。截至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异常或可疑的资料。
遗憾的是,李克农所呈交的这两份报告中引用的反证资料,当时并未获得足够的认可。
1957年秋季,潘汉年的案件审理已渐近尾声,其最终裁决即将揭晓。
1962年5月30日,毛泽东审阅了公安部有关潘汉年案件处理的汇报,对此表示赞同,并作出批示:潘汉年长期潜藏于党内,扮演间谍角色,其罪行严重,性质恶劣,按照罪责,本应受到极刑的惩处;考虑到案件源于内部,因此对其采取了较为轻缓的处理。
1963年1月9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潘汉年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并最终下达了裁决,判决被告人潘汉年服刑十五年有期徒刑。随后,他获得了假释的许可。
潘汉年、董慧夫妇
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澜中,极“左”思潮达到巅峰。中央文革小组对处理潘汉年案件的主要负责人罗瑞卿与徐子荣进行了严厉指责,认为他们“庇护”了潘汉年,随即发布命令,责令重新收监并对潘汉年的案件进行全面复查。
在“文革”来临之前,潘汉年即便身陷囹圄,亦能享受到几分优待。但自“文革”爆发之后,他在狱中的处境急转直下,即便在病榻之上,也未曾停歇过那残酷的审讯,所承受的苦难愈发沉重。
1970年7月,专案组向中央文革小组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对潘汉年实施永久开除党籍的严厉制裁,并对其判决无期徒刑。
1975年五月,潘汉年被分配至湖南省茶陵县的涞江茶场,以“特殊犯人”的称号,承受着严密监管与管控。
1977年4月14日,潘汉年,历经二十二年的冤屈与囚禁生涯,身心遭受极大折磨,身患重病,形销骨立,不幸于长沙的一家医疗场所与世长辞。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党内诸多同志对潘汉年案件的真相产生了疑问,并纷纷呼吁对该案进行重新审视。1981年开年之际,中央纪委书记陈云对此表达了坚定的支持立场,他明确指出:“在我有生之年,我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便是彻底复查潘汉年案件。”陈云语气坚定地表示:我深信他绝非特务,若他果真如此,我们党的众多地下组织恐怕早已暴露于众。
1938年,陈云、潘汉年在延安。
陈云特地致信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以诚挚笔触恳请对潘某案件展开复审。
胡耀邦批示同意。
1981年三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式开启了针对该案的复查工作流程。
中共中央调查部将李克农早年所撰写的、针对潘案的详尽报告呈交至中纪委。该报告对潘汉年所涉及的五项反证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为潘案的重审和平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关键性证据。
经中纪委的复核,原先对潘汉年所做出的“内奸”定性,已被证明是不妥的,其依据完全无法立足。
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依据中纪委的复核结果,正式发布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历经二十七年的不白之冤,潘汉年同志的冤屈终于得到昭雪,其名誉亦随之得以恢复。
这成就源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十七年前,李克农为潘汉年案提供的反证材料,为该案的平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贡献实属功勋卓著。
在中央纪委对潘案进行的复核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审阅了李克农同志所撰写的报告,深受触动地表示:“鉴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李克农同志能够撰写出如此客观、公正的报告,实属难得之至。”
本报告乃李克农在充满艰险的环境中倾注心血的杰作,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他敢于担当、智慧与勇气并重的职业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