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刷屏时,所有人都以为国产AI芯片将迎来黄金时代。然而寒武纪2025Q3财报却给市场泼了盆冷水:营收环比下滑2.4%,净利润缩水17%,合同负债锐减4.63亿元的同时,存货激增10亿至37.29亿元。这组矛盾数据背后,究竟是产能扩张的前瞻布局,还是滞销风险的提前预警?
利润光环下的财务隐忧
5.67亿元净利润看似亮眼,但细究发现其中政府补助占比超30%。更值得警惕的是经营性现金流恶化至-14亿元,与净利润严重背离。存货环比激增39%达37.29亿元,合同负债却从5.43亿骤降至0.8亿,暴露出备货增长与订单萎缩的剪刀差。
这种财务结构的矛盾性在半导体行业极为罕见。通常企业会依据合同负债(客户预付款)安排生产,而寒武纪却在客户预付减少时反向加码备货。考虑到AI芯片18个月的迭代周期,37亿存货面临严峻的减值风险。
大客户依赖症的双刃剑
财报显示字节跳动单季度贡献12.6亿元收入,占比高达72%。这种客户集中度带来两个致命伤:一是应收账款从1.4亿飙升至5.7亿,周转天数远超行业45天均值;二是当华为昇腾910B等竞品加速渗透时,寒武纪Q3营收罕见环比下滑2.4%。
更微妙的是,在英伟达退出后本该爆发的市场里,寒武纪毛利率反而下滑1.64%至54.24%。对比华为昇腾系列60%以上的毛利率,技术代差正在转化为商业劣势。某券商研报直言:"短期订单透支了增长潜力"。
供应链豪赌背后的现金流危机
6.9亿元预付款项锁定中芯国际产能的操作,暴露了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困境。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存货周转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而AI芯片迭代速度又远超传统半导体。两相挤压下,37亿存货如同定时炸弹。
经营活动现金流-14亿元与净利润的严重背离,揭示出盈利质量的致命缺陷。当行业龙头都在收缩库存时,寒武纪逆势扩产的逻辑令人费解——除非其预判供应链将出现断崖式断裂,但这种赌注显然与"国产替代红利"的叙事相矛盾。
写在最后:狂欢中的冷思考
章建平50亿浮盈的故事再动听,也掩盖不了三个事实:政府补助不可持续、72%收入依赖单一客户、37亿存货面临减值压力。当投资者用"经营性现金流/净利润"比值重新审视时,寒武纪的真实盈利能力恐怕要打上问号。在AI芯片这场马拉松里,暂时的政策红利从不是决定终局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