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停火背后:巴阿“单议题”博弈与边境安全压力
多哈的房间里,地图摊开到杜兰德线。巴基斯坦代表团把话挑明:先拆庇护所,再谈其他。阿富汗临时政府的答复更像底线提醒:主权不可踩。
18日首轮会谈收尾,停火按下。卡塔尔外交部发声明称,“双方同意立即停火,并建立机制以巩固长期稳定”。伊斯坦布尔25日再谈,留了把椅子。
巴方这次带着“单议题清单”进场,点名古尔·巴哈杜尔派与TTP网络。背景是开普省反恐行动过万起、917名武装分子被击毙、311名军人阵亡的沉重代价。
停火挡不住火线。17日巴军对帕克蒂卡乌尔贡、巴尔马尔实施“精确打击”,并称北南瓦济里斯坦交界处的古尔·巴哈杜尔营地被摧毁。信息部长塔拉尔在X写道,“对话不放弃,但保留捍卫领土与公民的权利”。
阿方顾虑也直白。塔利班情报“Amniyat”担心被要求“清场+移交”引发内部震荡;对杜兰德线执法的每一步,都会触碰部落跨境亲缘与商贸动脉。
边境治理不只靠枪。托尔哈姆、恰曼口岸的放开与收紧、过境货车配额、难民身份核验,都是伊斯兰堡的筹码;喀布尔的回击,则是放宽或默许人员流动的灰色地带。这是现实主义的互相拿捏。
多边场也没闲着。卡塔尔牵线,利雅得助推;“中俄巴伊”外长非正式会提了硬话;联合国制裁监测团队长期把TTP列为跨境主风险之一。压力在外,执行在内。
接下来看三件事:一是建立边境联合联络点与事后核查,别再各说各话;二是对重点人员做“去武装—安置—监控”组合拳,避免一次性硬碰硬;三是把停火与通关挂钩,给地方经济一个喘口气的激励。
这块山地的规矩是:先捂住出血点,再谈康复。你所在的边境线,如何在安全与生计之间找平衡?欢迎给出在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