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美国总统特朗普站在“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的甲板上,面对美军官兵宣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决定:美国未来建造的所有航母将放弃电磁弹射系统,全面改回蒸汽弹射器。
他两次向现场士兵发问“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哪个更好”,并在得到支持蒸汽弹射的回应后,直言电磁弹射“愚蠢、荒唐”,称其花费巨大却不可靠。他甚至感性地说,自己喜欢蒸汽弹射时甲板上“白色蒸汽喷涌的视觉效果”。
特朗普的理由看似直接:蒸汽弹射器已使用50年,技术成熟,用简单工具就能维修;而电磁弹射器造价高达9.93亿美元,却故障频发,连F-35C舰载机都无法正常弹射。
但这一决策背后,暴露的是美国电磁弹射系统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缺陷。根据测试数据,“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平均每181次弹射就会出现一次故障,远低于设计目标的4166次无故障标准,且每次维修需1至3天。
蒸汽弹射器是冷战时期的技术产物,依靠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发射舰载机。
尽管其可靠性经过数十年验证,但存在固有短板:能量转换效率仅4%-10%,每次弹射需消耗数吨淡水,并分流航母20%的推进能量;连续弹射16分钟后需强制冷却;弹射力度调节范围有限,无法适配轻型无人机或重型战机。
相比之下,电磁弹射通过电能转化为磁能推动飞机,能量效率可达60%,弹射间隔可缩短至45秒,且推力可在2吨至70吨之间精准调节,既能弹射重型战机,也能适配轻型无人机。
此外,电磁弹射的加速度曲线更平滑,减少飞行员身体负担;模块化设计使维护人员需求降低30%,故障率可控制在1/3200次。
特朗普对电磁弹射的否定,实则源于美国在该技术路线上的具体困境。“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中压交流供电,结构复杂,对储电器和电路要求极高,导致故障频发。
更关键的是,系统与F-35C隐身战机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这款五代机至今无法在“福特”号上正常部署。
然而,回归蒸汽弹射的路径同样困难重重。美国唯一生产蒸汽弹射器的企业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因长期缺乏订单,已于2020年破产,生产线关闭,技术团队解散。若重启生产线,需至少5年时间和超20亿美元投入。
更讽刺的是,现役的“尼米兹”级航母需拆解旧舰零件来维持蒸汽弹射器维修,而“福特”级航母从设计之初就未预留蒸汽弹射所需的管道空间,强行改造工程量堪比新建。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的快速进展。2025年9月,中国官宣歼-15T重型战机、歼-35隐身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已在福建舰上完成电磁弹射起降。
其中,歼-35成为全球首款在航母上实现电磁弹射的五代机,而美国“福特”号至今未能解决F-35C的弹射问题。
技术路线的差异直接决定了系统性能。中国福建舰采用中压直流供电方案,结构更简洁,能量效率比美国的中压交流系统高30%,且稳定性更强。
此外,中国在电磁弹射研发中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而“福特”号电磁弹射系统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甚至被曝出超过6500枚芯片为中国制造。
特朗普的决策表面是技术路线之争,实则反映了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矛盾。电磁弹射项目涉及通用原子、雷神等军工巨头,成本超支和进度拖延已成常态。
特朗普曾指责军工企业“通过技术故障持续索要预算”,其回归蒸汽弹射的立场,隐含对军工利益集团的挑战。
然而,这一决策可能进一步拉大中美航母技术的代差。若美国坚持退回蒸汽弹射,其舰载机出动效率将比中国电磁弹射航母低40%,且无法适应未来无人机作战趋势。
更严峻的是,到2030年,美国两艘“尼米兹”级航母将退役,而“福特”级改造周期可能长达10年,美军航母数量将跌破11艘的法定要求,直接影响其全球部署能力。
特朗普在“华盛顿”号航母甲板上的宣言,看似是对可靠性的追求,实则暴露了美国在高技术装备研发中的战略摇摆。
当“白色蒸汽喷涌的视觉效果”成为技术选择的理由,当行政命令试图逆转工业规律,美国正面临制造业空心化与技术主权失控的双重危机。
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成功,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成为大国工业体系竞争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