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在监狱服刑的亲人,家属们心头有万千牵挂,其中最基础也最让人放心不下的,恐怕就是“吃饭”问题了。他能不能吃饱?吃得好不好?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是沉甸甸的亲情。
众所周知,监狱的伙食首要目标是保证服刑人员能够吃饱,维持基本的营养需求,虽然算不上美味,但足以支撑日常的生活与改造。
那么,如何才能吃得更好一点呢?现在的监狱管理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与激励措施。在日常饮食之外,监狱通常会每周安排一两次固定的加餐,为服刑人员增添一个荤菜,以补充营养。
更重要的是,劳动表现成为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如果服刑人员在劳动中完成任务出色,甚至超额完成,就有可能获得额外的加餐机会,这是一种积极的正面激励。
许多家属出于关心,会萌生一个想法:能不能寄一些家乡特产,比如酱牛肉、腊肉、酸菜进去,让他们尝尝熟悉的味道,也改善下伙食?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不可以。
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安全考量:一是家属自制的菜品无法保证食品安全,存在变质风险;二是民警难以检查菜品中是否藏有违禁品。因此,为了实现绝对安全,监狱现已严格执行“零带入”政策,即家属不能为服刑人员携带或寄送任何食品、衣物、用品等未经申报的物品。
目前,唯一能寄送的只有书信、照片、法律文件等纸质材料。如今寄信也更加便捷,通过亲情邮小程序线上平台就能完成,无需再跑邮局。
在特殊的节假日,监狱里也会有特别的氛围。除夕的饺子、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这些应节的食物都会准时出现,当天的饭菜也会比平时丰盛些,让服刑人员也能感受到一丝节日的慰藉。
不过,最让服刑人员期待的,恐怕还是每个月“发大账”的日子。这时,他们可以在清单上写下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由监狱统一采购后分发。
在一些管理现代化的监狱,甚至还配备了类似网购终端的设备,服刑人员可以直接在电子屏上选购商品,十分方便。
而在所有采购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永远是各种食品:泡面、火腿肠、榨菜、小面包……这些看似平常的零食,成为了他们平日里最实在的慰藉和解馋的宝贝。
所以,亲爱的家属们,请理解监狱的管理规定。虽然无法送去家乡菜,但通过合法的通信和精神鼓励,以及监狱内部完善的伙食保障、激励加餐和自主采购渠道,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才是他们积极改造的最大动力。
文章来源:公众号“监所闲谈”